《陶潜赏菊图》,中国名画,北宋赵令穰绘,手卷,绢本设色。全卷高30厘米,长416.40厘米,其中主画长84厘米,隔水长8厘米。今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书画图录》、天津《中国名画遗珍》和张正忠的《中国田园山水画史》、周积寅的《中国历代画目大典》等有著录。
主画描绘了2人坐于山水间的草亭中饮酒赏菊,未设定人物身份。卷尾依次为董其昌、赵构、詹同、蔡哲、赵由侪(存疑待考)、张羽、苏伯衡的跋文。隔水董跋为画作者鉴定,余跋均以陶潜赏菊故事为题咏。
蔡哲跋文既是一首七言古体诗,也是一幅行草书法作品。文后钤印,“思贤”为蔡哲的字,“西山”即今鄂州西山,再结合落款署名,就可确定此文作者为元末明初的鄂州人蔡哲。
古风体裁的观画诗,共14句,前8句写画中情景,描述重阳节陶渊明归隐田园,与友人饮酒赏菊的洒脱和情趣,后6句以陶渊明“书甲子”为论题,引用“孔子过盗泉”和“陆机猛虎行”的典故,并以“鸡凤不争食”为喻,歌颂儒士文人保持修养、洁身自好、坚守气节的高尚情操。同时,也侧面反映了元末文人不愿出仕的社会思潮。全诗自然连贯,一气呵成,不拘音韵,朗朗上口。
书法为行草字体,典雅秀美,用笔平正婉和,结体清润端方,风格温润全篇,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字体外观端庄,为典型的台阁体风貌,而内在笔法仍难掩元代草书的浑厚恣狂。此书法创作于元末明初,是研究台阁体早期形态的珍贵实据。
细看书写笔迹,“争食”二字颠倒,右侧以对调号补正。由此可知,此文为临时即兴之作,足见作者才华横溢,文思泉涌,挥毫泼墨,一蹴而就。据元末明初刘彦昺《春雨轩集·百哀诗》所述,蔡哲在诗文及书法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只可惜鲜有诗文墨宝传世,甚为遗憾。
鄂州古代书法真迹极其罕见。据市博物馆专家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书画中,继王羲之的《远宦帖》、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之后,蔡哲《赏菊图题咏》是目前所知的第3幅与鄂州相关的古代书法。
赵令穰《陶潜赏菊图》卷传世900多年来,累计钤40多印,递藏者无计。画名依次为:《无名》《宾菊图》《渊明赏菊图》《柴桑赏菊图》《陶潜赏菊图》。明清古籍偶有著录,如顾复的《平生壮观》、吴升的《大观录》、潘世璜的《须静斋云烟过眼录》、陆心源的《穰梨馆过眼续录》等,清末民初还曾流失日本,其跋、印、藏、鉴、录串起古今中外众多艺术名家。
此幅载有鄂州古代书法的北宋名画蕴含书画、文学、鉴藏等领域的厚重文化,于近年才面露真容,目前相关著录逐渐增多,而学术鉴赏研究还多是空白。吁请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及文艺界关注此画卷,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和弘扬鄂州历史文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