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边缘的岳云:皇帝极少处决大将之子,为何被杀?

岳飞是一位决心收复中原的将军,这让他与南宋朝廷只满足于江南地区安定的政策产生了冲突。

南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朝廷终于等来了一个令人期待的消息:金国愿意和宋朝谈和。不过,金国提出了一个条件,说“必须杀掉岳飞,谈判才能成功”。

赵构和秦桧一连串的操作之后,秦桧最终给岳飞定了个“叛逆”的罪名。经过一番装模作样的审问,刑部和大理寺一起给出了他们的判决意见:“岳飞处斩,张宪绞刑,岳云关两年牢。”

根据这个判决,岳飞和张宪被判死刑,但岳云幸运地逃过一劫。不过,这个结果让赵构感到不满。

于是,他亲自做出了新的判决,并在绍兴十一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也就是1月27日,发布了相关的命令。岳飞被特别判处死刑。张宪和岳云也受到了军法的处罚,由杨沂中负责执行,并且派出了很多士兵进行严密的保护。

宋高宗赵构为什么要岳云丧命?要真正明白这件事背后的原因,我们必须仔细研究岳飞之死的经过。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军和民族英雄,他一生忠贞不屈,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勇敢地与敌人作战。

一、

在历史上,皇帝杀功臣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刘邦杀了韩信,朱元璋杀了李善长和蓝玉,这些故事很多人都知道。然而,宋朝对待功臣的态度却特别不一样,显得格外宽厚。

从宋太祖定下“不得杀害士大夫和敢于直言进谏的人”的规矩开始,宋朝的历代皇帝大都遵守这个承诺。然而,直到高宗皇帝处死岳飞,这个规矩才被打破。

赵匡胤

岳飞被害的时候,宋高宗已经做了十五年的皇帝。他不再是当年那个随性放纵的“康王”,而是变成了一个深谙权谋的君主。一旦下定决心,他就再也不会回头。

秦桧去世后,许多人恢复了清白,但岳飞的冤案一直没有解决。直到孝宗皇帝即位,岳飞才被平反,恢复名誉。

赵构说要遵守祖上的承诺,但面对岳飞时却毫不犹豫地违背诺言,做出特别处理。这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只有杀戮才能解决问题。

赵构,字德之,宋朝的建立者。

根据《鄂王行实编年》的记载,金国的完颜宗弼在向南宋提出“必须除掉岳飞才能实现和平”的要求时,还私下给秦桧写了一封信。

信上说:你一直请求和平,但是岳飞却在谋划夺取河北的土地,并且杀了你的女婿,这怎么能不报复呢?必须先杀了岳飞,才能实现和平。这封信就是著名的《兀术遗桧书》。这封信对于岳飞的被害,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宋高宗绍兴十年的三月二十一,岳飞接到命令前往临安见皇上。到了四月二十四,岳飞刚到临安没多久,朝廷就发出了公告,让韩世忠和张俊担任枢密使,同时岳飞也被任命为枢密副使。

三天后,正式宣布废除负责地方军务的三大将的宣抚司机构,同时取消了岳飞等三位将领的军事指挥权。

岳飞等将领的军权被剥夺,原本是为了给投降金国铺路,但高宗却说这是为了抵御金军的入侵。

他在跟岳飞等人谈话时说道:以前我把管理一方的重任交给你们,权力有限;现在我把军中的大权托付给你们,权力很大。你们要齐心协力,团结一致,这样咱们实力强大,没人能抵挡。像金兀术这样的敌人,根本不值一提!

可是高宗又对秦桧说,这些人太嚣张了,不好管教,而且意外的事情说来就来,很明显,剥夺这三位大将的兵权,是为了削弱他们的力量,防止他们将来造反。

秦桧是个心狠手辣的人,特别擅长用权谋手段。他对付三位将领时,常用部下诬陷主帅有谋反嫌疑的办法,将主帅牵扯进去。因为武将谋反是赵家非常忌讳的事情。

北宋时期的官员秦桧,在历史上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第二点,

秦桧和他的同伙万俟卨、何铸以及罗汝楫对岳飞提出了三项主要的指控。

自从他坐上高位后,心里总是很沉重,日夜都在想着如何退隐,好让自己得到安宁和轻松;在淮西时,他坚决不听从皇帝的命令,不愿意带兵出战;他还明确表示楚州难以守住,主张放弃这个地方。

岳飞失去了军权后,他的部下王贵和张宪接过了岳家军的指挥棒。因为宋朝的统治者担心王贵和张宪可能会发动兵变,所以一方面,朝廷任命刘绮为荆南府知府,来监视岳家军的动向。

除此之外,他们还动用了各种手段,让王贵参与到了陷害岳飞的计划里。更进一步,他们在岳家军中找出一个叫王俊的坏人,这个人直接对岳飞进行了诬告。

王俊在岳家军中担任前军副统制,相当于张宪的助手。

自从加入岳家军后,我一直没有什么突出的成绩,职位也没有升过,还因为贪污被张宪处罚,心里一直不太高兴。

他说张宪知道岳飞被撤职后,暗地里计划指挥军队从鄂州移到襄阳,想以此来逼迫朝廷把兵权再交给岳飞。

秦桧和张俊这些人敢大胆地害岳飞,显然是因为高宗皇帝在背后支持他们。

张俊因为王俊的诬告,把前来商量事情的张宪和岳云扣押了。他迅速审问了他们,然后把他们交给大理寺处理。接着,秦桧派心腹杨沂中前往庐山,把岳飞诱骗到临安。岳飞到了临安后就被逮捕了,并被关进了监狱。

从前,岳飞是宋高宗非常信任的大将军,高宗对他赞赏有加。可是,为什么后来高宗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非要除掉岳飞呢?

这是因为宋高宗认为岳飞手握重兵,态度傲慢,对朝廷不够尊敬,甚至插手皇帝选继承人的重要事务。如果不除掉岳飞,高宗觉得自己的地位就不稳固。

赵构成为皇帝是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

在北宋灭亡的时候,他在临安即位做了皇帝,并且手下也有一些军队。但他最希望的是,这些军队能帮他平定内部的民变,稳定江南地区的统治,同时也能稍微抵挡一下金国的进攻,为将来和金国谈判争取一些优势。

赵构刚开始当政时,就明白没有强大的军队,就无法在南方站稳脚跟,所以他非常信任岳飞这样的将领。绍兴七年三月,赵构在建康城私下接见了岳飞,并对他说:“国家复兴的大事,我全部交给你了。”这表明他对岳飞有着绝对的信任。

没过多久,高宗担心岳飞手握重兵可能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又改变了主意,收回了之前的决定。岳飞对高宗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非常不满,于是没有得到许可就去了庐山为母亲守孝。

这件事让高宗非常生气,就连主张抗金的名臣李若虚也不禁怀疑岳飞是不是有谋反的意图?这件事怎么能说是好的!承蒙天子任命,给予兵权,宣抚官竟以为可以凭借这一点与朝廷抗衡?

岳飞很快就认识到自己犯了错误,并向宋高宗坦白了自己的过失,但宋高宗对此产生了怀疑。在宋高宗看来,国家是他个人的财产,文武官员只是他的手下,国家的重大决策全由他一人做主,大臣们只是执行他的命令。

岳飞擅自离开驻地,这事儿对朝廷来说不太合适,有点儿冒犯了皇上的权威。可能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有人心里头就打起了除掉岳飞的主意。

绍兴七年,到了秋冬季节,岳飞被召进京汇报工作。他不知轻重,直接向宋高宗呈报:“皇子出阁,以定人心”。

薛弼是岳飞的好朋友,他曾极力劝说岳飞,不要把立太子的事情提出来。武将本来就应该遵守朝廷的命令,作为大军的统帅,更不应该插手这样的事情。

但岳飞没有听从高宗的劝告,结果高宗斥责他说:“你虽然忠诚,但身为边疆将领,掌握兵权,此事并非你的职责所在。”薛弼得知岳飞没有听从劝告,感慨道:“岳飞身为一位杰出的大将,竟然越权行事,他的死,实属应当!”

宋高宗一直主张跟金国讲和,以前的抵抗行动只是暂时在江南寻求安稳。但岳飞并不赞同高宗的和谈政策,而高宗对岳飞不听从朝廷命令感到非常不满和生气。

顺昌战役后,宋军开始全面反攻,但高宗却更加焦虑了。

他害怕如果北伐成功收复了失地,虽然被囚多年的宋钦宗无法威胁到他的皇位,但像岳飞这样的优秀将领长期掌握兵权,他自己可能会失去控制。于是,他与秦桧商量,决定削弱这些将领的权力,来解决长期存在的隐患。

在绍兴十一年的寒冬时节,岳飞、张宪、岳云这三位英勇的战士,最终在投降派的无情迫害下,遭遇了悲惨的下场。

第四点、

许多朋友认为,岳飞被杀害是因为他坚持要求迎回二圣,这可能威胁到了赵构的皇位,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迎回二圣”这个口号,最早是赵构提出来的。因为宋朝是靠孝道来治理国家的,赵构要想让人心齐,让新建立的南宋政权稳固,就必须打“迎回二圣”的旗帜。

宋徽宗在公元1135年于五国城去世后,金国宣布打算把宋钦宗的儿子赵谌送回开封,立他为皇帝。这件事让宋高宗非常担忧。

北宋的最后一位皇帝宋徽宗以他的艺术才华而闻名,但他作为政治家的表现却饱受争议。

赵谌和赵构在法律地位上差不多,甚至赵谌可能更高一些。如果金国这么做,赵构统治的正当性肯定会受到很大质疑。

岳飞不是个笨蛋,从那以后,他不再喊“迎回二圣”,而是用“天眷”这个词来称呼钦宗和他的孩子,这样就能让大家看到他支持赵构的决心。

岳飞的去世并非像传言所说的那样是因为“迎回二圣让赵构陷入困境”,实际上有其他的原因。这个原因和张宪、岳云的死也有密切的关系,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手握重兵,功劳显著,威震君主”。

岳家军很厉害,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牢牢守住了荆襄地区的 strategic key points, 成为了南宋朝廷的坚固防线。

岳家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在不断的发展中,吸收了各种背景的人才,最终成为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岳家军的成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的人:

岳飞从北宋徽宗宣和四年开始参军,一直到南宋高宗建炎四年独立组建自己的军队。在这段时间里,他大部分时间都在黄河以北地区与金军作战。因此,那些在黄河以北跟着岳飞打过仗的士兵,后来成为了岳家军的骨干力量。这些士兵不仅是岳家军的主力,还有一部分成为了岳家军的早期将领,和岳飞一起并肩作战,共同投身于抗击金军的事业。

这些人包括了鄂州御前诸军的总指挥王贵,还有总指挥张宪,以及忠州的防御负责人岳云,还有指挥官徐庆、姚政、寇成等许多军事领袖。

(二)招降将领。南宋初年,社会动荡不安,政局混乱,溃散的士兵和盗匪四处横行。许多溃散的武装团伙纷纷投向岳家军,其中不乏被吸纳为招降将领的人物。这些人包括傅庆、庞荣、杨再兴、梁兴等。

三、岳家军的将领。岳家军实力强大,将领们英勇善战。每当边疆形势紧张或者内陆盗贼猖獗,南宋政府都会派遣岳家军出征。同时,也会将部分地方军队划归岳飞指挥。

战事停息后,一些将军继续他们的原有职务,但很多士兵和将军却选择加入了岳家军,成为了岳家军中的重要人物。这里面有名的人物就有傅选、牛皋、李道、董先等。

宋朝初年,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宋高宗不得不任命一些抗金的将领。他还把北宋时期临时设立的宣抚使、招讨使、制置使等职位正式化,并把原本由文官担任的这些职位,交给武将们来负责。

韩世忠、张俊、吴阶、岳飞等人都由武官担任使者。他们不仅管理着各自的驻防区域,还拥有处理辖区内的行政和财政事务的权力。

从此,军队领导的专权行为与宋朝倡导的以文化治理军事的国策产生了冲突,文官系统对军事力量的控制意愿也越来越强,导致朝廷内部文官和武官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在宋金战争进入僵持阶段后,宋朝开始恢复以往的军事管理方式。在这个时期,岳家军作为最强的军事力量,与文官集团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这使得它成为了朝廷调整和改革的重点对象。

在建炎四年的时刻,当岳飞被提拔为通泰镇抚使时,他对军队进行了详细的重组,分为四个小组,并经常保留左右两组作为自己的贴身护卫。这一举动让朝廷感到不少疑虑。

岳飞是一位立志收复中国的将领,这与南宋朝廷偏安江南的策略产生了矛盾。

随着岳飞多次打败金人,这种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绍兴七年的某个时候,当张浚剥夺刘光世的兵权时,有人提议让岳飞接管刘光世的军队。但张浚担心岳飞的权力会因此变得太大,所以阻止了这个提议。

这也让岳飞气愤地离开军队,前往庐山守墓。后来,虽然高宗不得不起用岳飞,但也说:“我若生你的气,一定会有所行动。太祖说犯我法的只有剑。”

尽管岳飞与朝廷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他依然坚持要带兵出战,完全不担心这样做会让皇帝高宗不高兴。

在绍兴十年,岳飞亲自带领大军向北进发,打算一举收复失地。然而,宋朝朝廷害怕岳飞势力过大,急忙下令出兵,错过了收复失地的好机会。岳飞想要收复失地的想法与朝廷只想保住江南的保守策略产生了冲突,导致宋高宗多次催促岳飞出兵,这也为岳飞日后的不幸埋下了伏笔。

五、

岳家军在抵抗金军的过程中,队伍逐渐壮大。最初在建炎四年时,岳家军只有不到一万人,到了绍兴四年,人数已经增加到了三万人。

绍兴五年,岳飞成功收编了杨幺的军队,兵力迅速增加到十万,他把这些部队重新编排,分为前军、左军、中军、右军、后军、背嵬军、游奕军、踏白军、选锋军、胜捷军和水军等十二个部分。这样一来,岳飞的军队不仅有步兵、骑兵,还有水军,形成了一个实力强大的军事集团,成为南宋军队中的佼佼者。与此同时,岳飞的军事集团与朝廷中的文臣集团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加深,双方的对立越来越明显。

在绍兴八年的那一年,皇帝赵构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提升副将的地位,以此来削弱主将的权力。三年之后,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要打击和分裂岳飞的军队。他让张俊交出了自己的军队,然后让张俊和岳飞去削弱韩世忠的军队,这样就能孤立岳飞的军队了。

为了对抗岳家军,宋高宗和秦桧用高官和丰厚的赏赐来诱惑岳飞的旧部,想从内部破坏岳家军的团结。

岳家军的核心将领张宪以忠诚和正义闻名,他拒绝接受不正当的安排,因此成了朝廷猜疑的主要对象,也是秦桧想要铲除的目标之一。

岳云是岳飞的儿子,在岳家军里是非常厉害的将领,他在军队里的名气很大。他还负责岳家军的机密文件,知道很多重要的军事秘密,因此也成了朝廷要对付的人。

岳飞

为什么在岳家军中,另一位重要将领王贵能够保住性命,而张宪却不行呢?

因为种种原因,王贵最终背叛了岳飞,也背叛了岳家军。面对朝廷的威逼利诱,岳家军中一些后来被招降、收编的将领,比如王俊、董先等人,为了升官发财,或者为了保命,做出了出卖岳飞的行为。

像牛皋这样的将领,因为不愿意随波逐流,最终被毒死了。田师中接替了他的鄂州御前诸军都统制职务。

岳飞不仅英勇善战,而且非常重视人才的招募。岳家军里,许多有名的人才聚集在他的幕府里,他们经常讨论古今之事,互相质疑,坦率真诚,没有任何隐瞒。宋朝的统治者最害怕武将和文人之间的往来,岳飞的做法让朝廷更加怀疑他。

岳飞向高宗汇报立储事宜,让南宋的文臣们很紧张。就连支持岳飞的宰相赵鼎也认为“大将在外,怎么能干预朝廷大事,不会惹麻烦吗?”

在南宋初期,武将的地位有所提升,这与宋朝历来强调文人治国、限制武将权力的传统形成了矛盾。无论是支持抗战的文人还是主张和谈的文人,在限制武将权力方面却意见一致。

南宋时期,岳家军虽然实力强大,但在宋高宗赵构看来,他们比金国还要危险。岳飞的去世,不仅仅是因为他反对和议,与赵构产生矛盾,更深层的原因是南宋的文人集团想要恢复宋朝传统的以文官制约武将的治国体系。所以,岳飞的被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注定的结局。

第六部分。

岳飞被处死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绍兴十一年在淮西的延迟行动,二是被指控与张宪合谋叛乱。第一个罪名只是针对岳飞个人,但第二个罪名不仅涉及张宪,还牵连到了岳云。

如果仅仅处置岳飞,或许秦桧担心会引来非议。历史上谋反的人不可能独自行动,肯定有同伙。因此,赵构和秦桧也将岳飞最忠诚的部下张宪,以及岳飞的儿子牵扯进来。

最初,岳的罪名是“煽动叛乱,扰乱军心”,并没有认定他直接参与谋反。因此,大理寺判处岳云三年有期徒刑。

但在秦桧将判决呈给赵构审阅时,赵构亲自把岳云的刑罚改为死刑。这样做并非因为担心岳云会为岳飞报仇,而是为了确保岳飞谋反的罪名更加稳固。

“岳飞谋反案”牵扯到岳飞、岳云和张宪三人。除了王俊的诬告,没有其他证据。只要杀了岳飞、岳云和张宪,这个案子就会成为铁案,无法翻案,因为证据消失,真相永远无法查明。

如果只杀了岳飞和张宪,而让岳云活下来,赵构担心将来(或者在他死后)这个案件可能会被翻案,带来无穷的后患——因为当事人岳云还活着,很多事情就很容易查清楚。

因此,赵构一定要除掉岳云,尽管这位年轻人是让金人闻风丧胆的“赢官人”!

岳飞等人遇害后,赵构马上对岳家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岳飞的手下、助手,还有那些不愿陷害岳飞的人,都被牵连了进去。

王贵虽然违心地转发了王俊的诬告信,但宋廷依然对他持怀疑态度。因此,王贵只好称病辞职,到福建去担任了一个闲职。

岳飞手下的王处仁和蒋世雄冒着风险向岳飞报告了王俊的诬告消息,结果都被除名、放逐和“编管”。智浃上书为岳飞辩冤,反而被诬陷收受了岳云的贿赂,遭受了“臀杖”和“刺面”处罚后被发配到袁州。

朱芾、李若虚、高颖、王良存、夏琪、党尚友、张节夫等十三人被贬逐放逐。“岳家军”从此不复存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