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公文匯網 記者 王凱輝)8月26日至8月30日,來自五大洲的海外華文媒體高層在湖南長沙、岳陽、張家界參訪。8月26日,海外華文傳媒合作組織2025年會在長沙圓滿舉行,主題為「五湖四海匯三湘,聯結互鑒通大同」。在年會上,華媒代表熱烈交流、打卡留念,他們是許久未見的老友,更是「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同一條戰線的同仁。海外華文傳媒代表從世界各地匯聚湖南,乘坐高鐵、搭乘飛機,有些甚至是不遠萬里倒時差、換季節,為講好中國故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海外華媒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今次年會和採訪活動規格高、規模大。年會由海外華文傳媒合作組織和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主辦,本屆年會新增7家華媒加入,媒體成員由成立之初的18家發展到130家,遍布全球五大洲44個國家和地區。採訪活動主題「打造全球研發新高地、大學生創業集聚地——2025全球華文媒體高層湖南行」,由湖南省委宣傳部、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與海外華文傳媒合作組織聯合主辦,湖南國際傳播中心、大公文匯國際傳播中心及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湖南辦事處承辦,並由中共長沙市委宣傳部、中共岳陽市委宣傳部、中共張家界市委宣傳部協辦。全球海外華文傳媒120位代表在長沙、岳陽、張家界三地,近距離了解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風土人情和歷史傳統。在本次行程中,採訪團成員用「多樣化報道」傳播湖南故事,用「朋友圈」傳遞人文情懷。

相聚:不遠萬里來湖南 參訪點豐富多元
在長沙,從紅色旅遊勝地橘子洲再到湘江夜色風景,從中聯重科、山河智能、鐵建重工再到海歸小鎮、望城00後創客,涵蓋重工業、前沿科技、旅遊聖地等,參訪點豐富多元。在採訪團結束行程後,華媒代表紛紛稱這次活動規模大、規格高。越南《西貢解放日報》通訊員曾原健表示,既走進企業了解科技企業發展成就,又走近歷史古蹟感受中華文化。他說,「這次參訪活動真的很不錯,很豐富。」

在中聯重科智慧產業城,採訪團近距離感受挖掘機「跳舞」、疊紅酒杯、穿針引線,花式表演是中國突破「卡脖子」技術的縮影,不少媒體代表稱這是中國製造業的底氣,感嘆:「這和傳統的製造業已經完全不一樣。」在山河智能,令採訪團驚訝的是山河智能百米級超深振沖鑽機等超級裝備為「世紀工程」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保駕護航,一眾媒體紛紛詢問技術創新之處,海外市場進展及人才培育。

在張家界天門山,採訪團遇見了雨後彩虹,代表們打卡海拔1300餘米的天門洞,奇特景觀讓天門山聞名海內外;在岳陽樓,採訪團「登斯樓也」,感受一千多年前范仲淹筆下的超越山水樓觀,感悟其中的愛國愛民情懷及人生哲理;在人頭攢動的橘子洲頭,採訪團瞻仰高32米的青年毛澤東藝術雕像,多角度打卡讓他們樂此不疲;沿湘江夜遊,採訪團吹着晚風,欣賞這座紅色旅遊城市,點讚長沙夜經濟。阿根廷華人在線社長吳曉榕稱這裏的夜景真的很美。大公文匯網記者了解到,吳曉榕這次專程從阿根廷趕來參加活動,阿根廷距長沙約一萬九千公里。來自瑞典的北歐時報副社長劉芳鈺說,「瑞典現在要穿薄棉衣,現在長沙40°C。」

在湖南5天三地參訪活動過程中,華文媒體代表用鏡頭定格心中「最美湖南」,他們或是發朋友圈分享湖南科技變化、美食美景,或是在群裏分享圖片視頻見證湖南發展成就,或是面對面交流。他們說,「收穫滿滿,期待再見。」美國《中華商報》總社副社長夏善晨教授表示,這是一次「充電」過程,更具體地知道我們的發展成就,以及技術更新在哪些層次。

心聲:講好中國故事 讓中國聲音傳得更廣
湖南發展成就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縮影,海外華文傳媒是華人及全世界了解湖南、中國的窗口之一。菲商網副總編謝良順稱此次採訪活動有利於消除外界一些誤解。一些海外人士認為「Made in China」很廉價,需要大量工人生產,來到湖南參觀後才發現很少有工人,完全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生產,很了不起。

海外傳媒代表凝心聚力,他們親身感受科技發展,與企業負責人深入交流,不時向企業講解員詢問最新發展成果。代表團成員紛紛表示,將通過各自媒體平台傳遞給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和國際友人,積極扮演好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菲律賓華商縱橫社長黃棟星表示,重工業及人工智能等產業,正是東南亞這些國家所需要的,我們媒體人的責任就是傳遞兩地聲音。記者觀察到印尼《訊報》執行編輯陳虹文的背包上掛着中國結,了解到陳虹文是土生土長的印尼人,她每次出國遊玩都會帶着它,寓意平安。這其實也是中國文化出海的一部分,中國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深受各國朋友喜愛。

當前,6000多萬華僑華人分布在世界近200個國家和地區,華文媒體是他們了解祖(籍)國資訊有效渠道,也能為他們在海外的生活提供便利。目前,組織中緊密合作的成員媒體達到130家,主要來自美國、意大利、韓國、菲律賓及港、澳、台等44個國家和地區,既有傳統媒體也有新媒體,基本覆蓋了海外華人華僑的主要聚居地。德國開元網記者曾比比表示,海外華媒的受眾主要是當地華人,但也能通過華人給德國人傳播中國故事,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同行的湖南記者同行表示,海外華文媒體來湖南參觀採訪很有意義,是一次很好的多方交流。她笑着強調說這是發自內心的話,「假如沒有參與此次採訪活動,完全不知道海外華文媒體對湖南的認知,這次與他們近距離接觸,能進一步了解海外華文傳媒以及海外受眾。」

變與不變:緊跟時代爭取受眾 傳遞兩地「好聲音」
海外華文傳媒合作組織從2009年成立以來,就以「加強交流合作,傳播中華文化」為己任,為全球華人權益和弘揚中華文化作出很大貢獻。他們用時代之筆記錄中國變化,向海外華人華僑講述中國故事。在互聯網時代,傳統紙媒優勢式微,海外華媒在轉型過程中遇到不少挑戰。匈牙利《聯合報》社長王清說,「現在匈牙利當地看報紙的人很少,有一些鞋包店要報紙來塞商品。」新媒體時代下,海外華媒正在尋求突破。變的是海外華媒新媒體布局,不變的是海外華媒講好中國故事的初心。

如何將中國故事講得更有效、更立體,讓世界看到真實、多元而可愛的中國?加拿大《搜羅》雜誌社社長陳林分析,以短視頻為代表的新媒體形式,人人都能隨時隨地生產內容,突破了傳統媒體時空局限。他指出,新媒體傳播高度依賴算法,內容越優質、越垂直,平台的推薦就越多。因此,海外華媒必須學會分析平台規則和數據,善用新媒體工具和AI技術。

海外華人傳媒正藉新興傳播載體吸引受眾,適應社交媒體之變,擴大海內外影響力。在本屆年會中,與會華文媒體交流視頻創作與全球平台聯動技巧。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全媒體新聞中心負責人閆修彥與在場媒體就「國際拍客」發展進行了深度交流。點新聞網打造「國際拍客」頻道,境外拍客憑「在地」優勢迅速回傳第一手素材,後方團隊編輯包裝後在多平台同步落地,匯聚不少穩定受眾。在活動現場,不少媒體領取點新聞logo和「國際拍客」銘牌,場面十分熱鬧。每一家海外華文傳媒都是溝通中外的橋樑,每一位華僑也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實踐者。他們以親身經歷記錄中國巨變,持續講好中國故事。

在參訪過程中,一篇篇報道落地,一條條視頻出街,向海外華僑華人和國際社會講述一個創新發展、開放包容、風景秀麗的湖南故事,講述着一個豐富多彩、充滿自信的中國故事。「收穫滿滿」的湖南之行,為海外華文傳媒注入澎湃動力與無限靈感。這是一次海外華文傳媒的「尋根」與「望遠」,來自五湖四海的他們齊聚湖南,現在又奔赴世界各地,以湖南為窗觀中華之變,以文化為橋連世界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