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中国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这里曾是英国皇家邮政局的诞生地,也是近两百年来英国文人阶层的聚居地。
其实,伦敦最早的中国城位于城东的船厂区Limehouse。当时,自18世纪起赴英的华工就在那里生活。1914年,随着前来英国的华人越来越多,在Limehouse出现了许多专为华人水手服务的中国餐馆和商店。就这样,最早的华人社区在伦敦城东逐渐形成。
1666年,一场燃烧了4天的大火焚毁了大半个伦敦城,史称“伦敦大火”。灾后,伦敦市的重建重点放在了当时还是农田的西郊。当时这片土地的主人杰拉德勋爵(Lord Gerrard)同意因火灾而流离失所的人们在他的领地上重建家园。1685年,杰拉德街(Gerrard Street)建成。很快,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安家落户,曾经的农田变成了熙熙攘攘的闹市,伦敦西区(West End)应运而生。后来,随着中国城的迁入,人们给杰拉德街起了一个接地气的中国名字——爵禄街。如今的伦敦中国城由大大小小14条街道组成,除爵禄街以外,还有丽人街(Lisle Street)、麦高田街(Macclesfield Street)等等。
在爵禄街(Gerrard Street)建成后的一百年里,西区成为了伦敦最热闹的地方——浓烈的市井气息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吸引了包括莫扎特、德莱顿和马克思在内的无数骚客文人和才子政客。除了知识分子以外,伦敦西区也受到许多移民群体的欢迎。
19世纪后半叶,越来越多的移民群体来到这里定居。首先是意大利人,然后是犹太人和马耳他人。在喧嚣的20世纪20年代(Roaring Twenties),夜店女王凯特·梅瑞克(Kate Meyrick)的著名酒吧“43号俱乐部”(43 Club)就位于爵禄街43号;后来,传奇爵士乐手朗尼·史葛(Ronnie Scott)也在爵禄街39号地下室创立了他的第一间爵士乐俱乐部。在这个年代里,以中国城爵禄街为中心的Soho可以说是整个伦敦的文化圣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人口增多和收入下降,整个伦敦西区迅速褪去了往日的光鲜与辉煌。而华人社区从东伦敦迁入西区的一大原因就在于低廉的租金。但即便如此,伦敦西区的声色犬马依然闻名遐迩。不过真正推动中国城发展的,是大量从远东地区回到英国的士兵。他们被东亚美食惯坏的胃口,给刚刚在伦敦西区站稳脚跟的华人们提供了许多机会。一间间中国餐厅和超市如雨后春笋般开门迎客,这就是今天伦敦中国城最初的模样。
时间来到60年代,已经成为华人主要聚居地的中国城持续发展。成千上万的华人从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的香港移民到伦敦,其中不少都从事与餐饮相关的行业。而精明的华人也从这一波移民大潮中嗅到了发展旅游业的好机会,于是在中国城里出现了许多为新移民服务的旅行社。
现在伦敦中国城的样貌要到80年代才逐渐成型——六角亭、第一座牌楼和中国传统风格的街饰把中国城装点一新。而爵禄街(Gerrard Street)、新港坊(Newport Place)和麦高田街(Macclesfield Street)则被划为步行街,不允许机动车通过。
从糕点屋到鸡尾酒酒吧,从各式中餐餐厅到中医按摩,今天的中国城是伦敦中心的一颗东方明珠。礼品店、诊所、理发店、旅行社让中国城真正成为了一个自给自足的成熟社区。可以想见,在未来的时日里,伦敦中国城还将继续发展,为各国游客与移民群体提供更多的美食、乐趣与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