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雨水多不多,八月十三就知晓:啥意思?八月十三下雨会怎样?

公历的9月8日,就是阴历的八月十三。

关于八月十三的农谚俗语,大多和降雨有关。老话说“今秋雨水多不多八月十三就知晓”,八月十三是个啥日子,为啥能看出今秋雨水情况呢?

八月十三的传说

传说从前有个皇帝特别贪吃,但山珍海味吃多了也会腻。

有一天这个皇帝就把一个姓詹的厨子叫来问道:“天下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

厨子想了想回答说是盐。

皇帝一听就生气了,怒道:“盐能有糖好吃吗?你这个愚蠢之人,竟然跑进宫里来充数!”说完,就命武士把这个厨师推出去斩了,这天正是八月十三。

为了证实自己是对的,皇帝就下令全国都不准吃盐。自己也戒了盐只吃糖。不料仅仅过了十几天,他就觉得四肢无力,头晕眼花,只得出宫去散心。

到了民间,只见王国上下一片萧条,百姓无精打采、无心劳作,集市上的店铺也大多关了门,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皇帝这才发现是自己错了,马上下令收回成命、恢复吃盐。他还把八月十三这天封为“敬詹天”,下令举国上下为厨子哭灵,哭得人多了天空竟淅淅沥沥下起雨来。

因为杀他的那天正逢酉月的壬日,皇帝认错是辰日,所以每年到了酉月壬日就会下雨,到辰日方停。正是民间所说“八月雨壬落下到辰。”

民间开始流传“有詹无詹就看八月十三”“八月十三詹王雨一下就是十来天”。后来传说中这个姓詹的詹,也慢慢被传成了三点水的“沾”。

为啥八月十三多雨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而已,有关天气的变化规律则是由古人不断总结出来的。

人们在观察中发现,八月的中下旬比较容易下连阴雨。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四季之中,春季属木,夏季属火,秋季属金,冬季属水。四季的轮换也就是冬水生春木,春木燃夏火,夏火伏地生秋金,然后秋金化而生冬水的过程。

所以说,甲木逢春方萌发,丙火在夏炙大地,庚金去阳而入秋,冬至逢壬始数九。

入秋八月,白露建酉。酉月也是秋金之气最强的时候,自然强过之后便是消退。而秋金的消退也是冬水的萌生之时。所以酉月的壬日即是秋金化雨,深秋降雨的开端。

所以,谚语中“八月雨,壬落下到辰”“有詹无詹,就看八月十三”,说的都是酉月逢壬日容易下雨;而辰为水库,是存水之地也是水的结束之地,壬日雨下到辰日就会停。

事实上,今年酉月的第一个壬日在阴历八月廿一,也就是公历的9月16日;辰日则要到八月廿九,公历9月24日。

严格来说,八月十三下雨还不能叫进詹,廿一那天下雨才算。

秋季多雨好不好

但是今年的八月十三与往年不同,因为这天刚好赶上甲子日。

古人认为,甲日的天气变化会左右此后十天的天气情况。民间有“六甲无云一旬少雨”“久旱久晴且看换甲”的说法,也在说如果甲日下雨,就会影响接下来的十天,久旱久晴,换甲当天变天,也会带来改变。

而八月十三又逢甲子,甲子日为六旬之首,当日的天气影响会更大。唐代有诗云“夏雨甲子乘船入市冬雨甲子禾头生耳”是说如果夏天的甲子日有雨,会带来水涝;秋天甲子日下雨,则会使庄稼霉变发芽。

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后,正是田中收获之时。有道是“夏收半个月秋忙四十天”,秋作物各类较多,收获比较复杂,还要连接着晾晒和储藏以及播种,会需要更多晴好的天气。

如果此时连阴,不但会影响作物收割、存储,还会影响到下一季作物的播种。所以杜甫在诗中叹道“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民谚中也说“八月十三下了雨陈谷烂米贵如新”“八月十三雨来年牛栏空”。此时下雨,对秋收来说将是个不小的打击。

民谚中还说“甲子雨误农时若逢双日则无碍”,无奈八月十三是个“单日甲子”,雄甲落雨影响更大,若连阴,时间也会更长(雄甲雌甲请看上篇)。

希望今秋天气晴好,中秋月明共婵娟。#天气#
举报/反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