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在心间 一块在胸前

云南和平解放之初,中国共产党的曙光就照进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民不能离开土地。”1956年,凭着这一初心,埃多永都毅然放弃进城分配的工作,回到丽江宁蒗彝族自治县拉伯乡的偏远小山村,成为家乡第一名农村共产党员、摩梭人里的首批共产党员。
“父亲入党那年,我刚好5岁,认识‘共产党’就是从父亲身上开始的。”踏在父亲的脚印里,和绍全(埃多龙生)坚守军心,成为中国首位摩梭人大校司令员。回想起自己的半生戎装、一生追求,他看了看自己胸前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这对纳西族摩梭父子党员的故事,折射出摩梭人的进步,也印证了国家的发展。
“一定要加入共产党”
“一定要加入共产党。”1969年和绍全参军临行前,父亲埃多永都拉着他的手,不断嘱咐。
“父亲在生产队当队长,一干就是20年。他扛着一把锄头,经历着时代的风云变幻,把党员这枚‘钉子’深深扎在了最基层。”和绍全回忆,入党后,父亲经常哼着《不忘阶级苦》在生产队的田间地角转来转去,母亲埋怨他只管队里的事,不做家里的活,父亲总说:“我是党员,我不管谁管。”
中国共产党是照亮少数民族群众心里的一盏明灯,共产党员是扎根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颗铁钉。和绍全说,在这个深藏金沙江峡谷“褶皱”的小山村,也是摩梭人从中国西北向南迁徙到金沙江沿岸最偏远的一个寨子,开山造田、兴修水利、建校办学、组织马帮拉动经济……埃多永都以一名党员的身份带领当地村民不断敲开幸福门。
他一生牢记党员身份,用那双粗糙的双手,紧握一把锄头,守护一方水土,怀着朴素的理想,靠着一种信念,为了一方百姓的幸福苦干实干。受父亲埃多永都的影响,一家三代人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绍全的妻子后来更是成为全军先进妇女、云南省三八红旗手;女儿也在大二那年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近年连续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父亲是中国共产党培养出来的一名少数民族地区优秀党员,对于我来说,他不仅是我的父亲,更是一座有血有肉的丰碑。”和绍全表示,今天这枚耀眼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挂在胸前,让他想起如果父亲还健在,胸前也同样会挂上一枚金光闪闪的纪念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一块在胸前、一块在心中,这是他们对党忠诚的实践,也是党对少数民族老党员的认可。
“我要当兵守卫国家”
经过三次辍学、三次任教,和绍全毅然走向征兵站,从验兵到政审,他只有一句话“我要当兵守卫国家”。就这样,他实现从“笔杆子”到“枪杆子”的人生转变。
穿上军装的第一天,他就把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第一奋斗目标。参军两年后,和绍全光荣入党并写信告诉了父亲。党员和军官责任并重,在担任三个边防军区参谋长和司令员期间,和绍全始终追逐“打赢”制高点,总结探索了“军警民联防”“一统三联管理边防”“边防团坚守防御”“军警民一体化联训”等具有重要影响的经验。在他的提议下,多方联合完成了各边防团机关与分区指挥自动化网对接,实现边境与后方“联得上、听得清、看得见”,大大提高边防巡逻效率和边防部队快速反应能力,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
1979年,和绍全在海拔3214米的尖高山主峰中缅1号界桩,庄重地为“中国”两字描红添色。时任云南省军区边防第九团四连连长的他,任务就是守护新中国成立后与邻国划定的第一条边界——中缅边界“共和国1号碑”。
到边防一线执勤巡逻,需要穿越原始森林,用镰刀砍着树枝前进找路,这是和绍全驻守边防多年以来印象深刻的一段经历。在边关34年的军旅生涯中,和绍全从一个士兵到军分区司令员,一直在中缅、中老、中越边境线上工作,参与云南边防和平建设,他的足迹遍布西南边疆,可以把云南4000多公里的国境线连成一条线。
“我是来自少数民族的军事干部,每当到了边防,都对当地民族的幸福生活深有感触。”时隔40年再回到尖高山,和绍全所熟悉的傈僳族已过上了崭新的好日子。如今,尖高山下种起了经济林,马路直通村镇,原始森林里的居民搬迁到了新农村,从前刀耕火种的地方建起了新房。
在岁月的更迭中,“共和国1号碑”屹立边疆,见证了国泰民安。
正如和绍全所说,边防线上盛开的杜鹃花虽然美丽鲜艳,但是没有多少人能欣赏到它。它的使命就是默默地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给边防大地以滋养。杜鹃如此,军人亦如此。
记者胡耀元 实习生郁圣劼报道
本文来源:昆明日报
举报/反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