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下雨咋回事?老农谚和科学说法碰一碰
离立秋就剩两天了,我蹲在院里剥毛豆,抬头瞅见西边云层跟泼了墨似的,突然想起老辈人常念叨的那句”立秋闰六月,七月雨连连”。今年刚好是闰六月,难不成整个七月都要泡在雨里?越想越犯嘀咕,我翻出手机搜农谚,结果越看越迷糊——”立秋前后雨,稻谷一石八分收”,”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可紧接着又说”立秋有雨万物收,立秋无雨是空秋”,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我这人记性差,小时候听爷爷在田埂上念叨这些,只当顺口溜听。那时候他蹲在玉米地里,拿烟袋锅敲着腿:”娃啊,立秋前落点雨好,谷粒儿能喝饱。”可要是碰上连阴雨,他又急得直跺脚:”作孽哟,稻穗泡水里要发芽,豆荚该烂架喽。”那时候我不懂,只觉得老爷子嘴像六月的天,说变就变。
现在自己种了五亩地,才明白老话儿里藏着门道。就拿今年来说,春旱得麦叶卷成筒,抽穗那会儿下了场透雨,倒让老乡们乐开了花。可到了七月,雨水突然多了起来,前几天村头王婶家的花生地都积了水,她蹲在地里拿铁锹挖排水沟,裤脚挽到大腿根:”这鬼天气,莫不是应了’闰六月七月雨’?”
我赶紧翻农业农村部的种植指南,才发现这些农谚还真不是瞎编的。原来立秋前后,正是水稻、玉米、大豆等秋粮作物的”灌浆关键期”。就像人长身体要喝牛奶,庄稼这时候也需要足够的水分——土壤湿度保持在60%-70%,谷粒才能鼓得饱满。这时候下点”透雨”,相当于给庄稼打了一针”营养液”,所以老话儿说”立秋有雨样样收”。
可话说回来,水多也怕涝。去年我们这儿立秋后下了七天连阴雨,我家地头的红薯窖都进了水,挖出来的红薯软趴趴的,卖不上价。县农技站的张技术员后来来村里做指导,举着发黑的薯块直叹气:”水分太足,根系呼吸不畅,养分吸收不了,能不减产吗?”这时候再看另一句农谚”立秋无雨是空秋”,其实得加个前提——要是前期雨水足,立秋后再旱个十天半月,那才是真要命。
我特意找了省气象台的专家聊了聊。人家说,农谚是老祖宗总结的”地域经验”,南方和北方不一样,平原和山区也不一样。像我们豫南地区,立秋前后适度的雨水确实利于秋粮灌浆,但连续三天以上降雨,就得注意排水;要是像西北某些干旱区,立秋下雨那就是”救命水”,越多越好。所以不能笼统说”下雨好”还是”不下好”,得看”啥时候下””下多大””下多久”。
昨天我去村头超市买化肥,听见俩老头在吵架。老周头拍着胸脯:”我查了,今年闰六月,七月肯定雨多,得把排水沟清好。”老吴头叼着烟:”拉倒吧,我看了天气预报,立秋那天晴转多云,哪来的雨?”俩人为这事儿争得面红耳赤,最后还是超市老板打圆场:”管他下不下,咱把该准备的准备好,雨来了排涝,天旱了浇水,这才是正经。”
其实细想,这些农谚就像老辈人传下来的”生活指南”,核心就一个字——”顺”。顺天时、顺地力、顺作物生长规律。现在科技发达了,我们能看卫星云图、测土壤墒情,但老辈人总结的经验,本质上也是古人用汗水换来的”数据”。就像我爷爷常说的:”农谚不是圣旨,是提醒咱多留个心眼儿。”
离立秋只剩两天了,我站在田埂上望着起伏的庄稼,风里已经有了点凉意。西边的云散了些,露出半块蓝天。不管这两天到底下不下雨,我已经把排水沟清了一遍,化肥也备足了。老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现在我觉着,”心里有谱,干活不怵”才是真道理。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