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8日18时58分,85岁的吴仁宝因肺癌在华西村家中逝世。当天,新华社发布400字的讣闻,将吴评价为“当代农村干部的杰出代表”。
华西村的发展和成功属于那一段历史,不可复制,也不必复制;有些观念,在那个时代是先进的,在今天就是落后的;有些做法,在那个时代是有效的,在今天就未必行得通。本报特整理吴仁宝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到2013年说过的话,而了解这个永远政治正确的吴仁宝。
“1958年刮浮风的时候,我也是先进。”
20世纪50—70年代
“大干苦干,改造生产条件,不仅改变着小农经济的旧痕迹,而且改变着少数人们头脑里的私有观念,社会主义大农业的兴旺景象,像磁石般地吸引着人们。”
“1958年刮浮风的时候,我也是先进。我报1亩地收3700斤,我们旁边的长寿乡一亩地报10000斤,我说你10000斤是假的,实际我上3700斤也是假的,自己假了还说人家假,不实事求是。”
“要使农民真心实意地爱上社会主义,最有力量的方法是,从根本上改变几千年留下的农村面貌,把集体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使社员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不然,拉着、推着、哄着,是不可能把农民的心真正引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怎么飞不出?50年代,我们党就提出过‘要想富,多栽树’,‘要想富,农工副’的口号。毛主席也曾对刚刚兴起的社队企业满怀激情地预言:光辉灿烂的希望就在这里,泥屋里一定能飞出金凤凰!”
“当时,办工厂是资本主义,正在批资本主义,怎么好搞资本主义呢?我们偷偷地办了个五金厂,不给外面参观的人看。凡首长来了,我们就把工厂的门锁上,让工人出去,首长走了,就让工人回来加班加点地干。”
“干社会主义没有罪,要吃官司我去顶!”
“对改革开放的政策,其实我是最拥护的”
“对改革开放的政策,其实我是最拥护的,当时我非常高兴。因为改革开放,是把过去错的思路纠正过来,所以叫‘拨乱反正’。把‘乱’反过来变成正,这是最大的变化。我那时候还被人家盖过很多帽子,那个时候搞生产,是偷偷摸摸的,是不合法的。我也不怕违法,因为我是个农民,没有什么顾虑。改革开放来了,允许我们这样搞了,我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我在农村基层工作同基层的干部群众接触较多,觉得社会上有一种倾向,不该愁的愁,该愁的不愁,我概括为当愁不愁,专帮人家愁不帮自己愁。主要表现为:愁资本主义不愁自己无资本,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两级分化,不愁自己小富即安观念老化,我认为应该多为自己愁促进自己上进。今年我们华西村提出了”同心同德挑重担决心闯过十亿关“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主要责任在关键人,关键人就要”鼓实劲抓中心“这个中心最终是发展经济,为人民谋幸福,这样的中心始终不会错。”
华西建村33年来,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坚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积极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全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3年全村总产值10.55亿元,人均超70万元,实现利润超亿元,人均7万元。
“我是穷过来的,看到有人穷我就心疼,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穷人过好日子,这是我的原动力。我是信仰共产主义的,任何时候,我都坚信一点,共产党是要为大多数人民谋幸福的。无论什么时候,华西村都将在党的领导下,走共同富裕之路。”
“我是个与时俱进、彻底忘本的农民”
2001年
“‘天下第一村’。不是我们自封的,而是中央给我们的鼓励,也是社会一致公认的。建党80周年,国务院、中宣部、中组部在‘肩负人民希望’大型图片展中,称华西是‘天下第一村’,称我吴仁宝是‘天下第一村的带头人’。”
——凤凰网《吴仁宝:“天下第一村”的带头人》
2002年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老百姓都过上“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三守促勤劳,生活环境好,小康步步高”的幸福生活。如今的华西村,家家住别墅,户户有轿车,每家存款超百万,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村”。
——吴仁宝这样诠释了华西村的“一分五统”政策
2003年
我不怕被人议论任人唯亲,我是个与时俱进、彻底忘本的农民。
——《南方都市报》
“我现在管什么呢?他们的规定,我照规定办,如果他们定的不去做,工作不实,我要督促他们。你们自己定的为什么不完成?我讲过,我们的干部要“三不倒”,一是夸不倒,二是难不倒,三是吓不倒。特别是现在的社会,有的人为了名利等等,他要出来找你的毛病,要吓你,你要吓不倒,哪怕他对你批评的是你的好事、是你办得对的事,是冤枉你了,也算是对你的监督。如果他们(新班子)被吓倒了,那么我要站出来支持他们。该倒的要倒,不该倒的坚决不要倒。”
——《吴仁宝箴言》
“我要干到85岁,再多干5年!”
2004年
“当官没有终身制,为人民服务有终身制。所以,我生命不息,服务不止。不当一把手,我退下来了;退了不是什么都不干,应该要干,干什么?要为党的事业,要为老百姓的事业,生命不息,服务不止。”
——《江阴日报》:为人民服务有终身制
2005年
“我是退了,但是我这样退,实际上是‘退一步进两步’。所谓‘进两步’,第一是我退了,班子里年轻的人进了;第二个是,对我来说,原来我对村情、民情比较了解,但是也有缺陷,对于意见大多数能听到,但也有少数意见听不到,那么我退下来以后,老百姓有什么意见都可以向我反馈,我更可以听到老百姓的意见,新班子的工作遇到什么问题,我可以为他们服务,我是老百姓同新班子之间沟通的桥梁。担任这样的工作,虽然我吴仁宝退了,工作反而忙了,不是闲了。”
——《外滩画报》:老帅吴仁宝:我现在更忙了
2006年
“模式”两个字,我是最怕。最好不去研究模式。用模式,就变成了一刀切,变成了一个样了。凡是一刀切的,一个模式的,是死的,就是没有从实际出发的。所以生产关系如何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要固定模式,这个就是创新。以我吴仁宝的总结,一个农村要搞好,我是讲“八个要”。如果“八个要”做到了,我看,这个村就好。
——吴仁宝在2006年的华西村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
“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大会,我去北京参加了,胡锦涛对我说,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贡献,谢谢你,谢谢你。我当时在想,要是一个‘谢谢’,就是礼节性的感谢,连说两个‘谢谢’,我看是真心感谢。所以,我改了,我要干到85岁,再多干5年!”
——《新闻晚报》:想干到85岁退休,只因胡锦涛的两声“谢谢”
2007年
“我这辈子,什么荣誉都有了,但最高的荣誉还是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我都80岁了,真没想到还能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过去的5年,华西变大了、变强了,贡献更大了。村子从0.96平方千米扩大到35平方千米,村民从1524人增加到3.5万人,每年的经济增量达到50亿元,最近5年上缴国家税费25亿元。党的政策这么好,华西村天天在变化,村民们又有强烈的期望,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多做些事情。”
——2007年十七大前,吴仁宝对记者如此表示
“我们华西三个主义都要”
2008年
“我发动老百姓讨论:什么叫‘天下第一村’?大家的结论是两句话:美丽的华西村,幸福的华西人。那么,什么叫美丽的华西村?就是要建设‘五容’——山容、河容、田容、厂容、村容。而幸福的华西人则要有‘五子’——家家要有票子、家家要有较好的车子、家家要有较好的房子、重点要培养好孩子、人人都要讲面子。这就叫‘美丽的华西村、幸福的华西人’,这就是‘天下第一村’。”
——国际在线《“天下第一村”的“老当家”》
2009年
“今天我们家四世同堂为一喜,华西村元月开门红是又一喜,大家能接受我这个华西老人的邀请,非常高兴。人逢喜事精神爽,我要争取活到100岁,向五世同堂迈进!”
——《人民日报》:吴仁宝办家宴
2010年
“我们华西有特殊情况,所谓特殊就是我们的分配方法不一样。因为经济要有收入来源,怎么来?我们农民收入有三个来源:一个是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第二是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人均可以拿到一年8万元以上。第三个是资本主义的资本分红。所以,我们华西三个主义都要,我们结合好了,华西的人民就富得健康。”
——吴仁宝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经济转型与城乡互动”主题论坛上发言
2011年
“在华西村庆期间,五村有个叫戴进兴的村民,准备了10万份题为《民生中国,还是独立王国》的小册子,在社会上散发,还准备了四条大型横幅标语和200个标牌,要在华西五十周年开幕期间进行游行。意在抨击我吴仁宝和影响华西村五十周年村庆活动。那么,“民生中国,还是独立王国”这个观点,正不正确?我先不讲。我要讲的是,“民生中国,还是华西爱国”,这个是不是事实?完全经得起大家的讨论。”
——《江阴日报》:“独立王国”与“华西爱国”–我对<民生中国还是独立王国>的一点看法
“华西村离得开我,也离不开我。为什么?从现在来看离得开我了,从过去,可能离不开我。我华西建村50周年,我叫新书记开幕,我搞闭幕。所以我这个50年可以说起到很主要的作用。现在开始今后的50年,就不需要我了,他们去开幕了,我就闭幕了。现在我个人,还要关心方针政策,党纪国法,管好自己,这些还要考虑考虑。”
——《南方人物周刊》第40期:我闭幕了
2012年
“改革开放要有方向,方向是关键!”吴仁宝说,华西50多年来改革发展,坚持做到了三听:听中央的不走样,听国外的不走神,听老百姓的不走偏。“听中央的不走样,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人民日报》:华西村里看“方向”
2013年
“我要回去开会,传达全国‘两会’精神,这是大事情!”
——新华社《吴仁宝最后时刻不忘工作昏睡醒来就喊“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