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网上刷到过“出租屋文学”这个词吗?Sir点进去一看,大家有滋有味地嗑起了出租屋里的窘迫爱情故事。印象里,美美的爱情不应该是大平层、豪华超跑、管家仆人鞍前马后、高级餐厅的浪漫晚宴……现在到底是为什么。你图出租屋管线老化?图它厕所反味?还是图它天花板漏水?直到一部剧出现。开播以来,连着12天冲上热搜,观众讨论激烈。为什么?因为剧情的质感,因为主创的匠心,塑造得足够“真”。更因为它终于说清楚了,“出租屋文学”为什么让人上头——值得爱一句话概括:十多年前的北漂故事。这……Sir太熟了啊。那个时候。Sir也刚走出大学校门,决定去一线大城市闯一撞。考公考研还并不怎么热。大家都在抱怨房价贵,没想到后来涨得更加夸张。“社畜”“牛马”这些说法还没有流行起来,但有一个热词——“蚁族”——形容的是租着地下室,北漂打工的大学毕业生。说这些,不知道你能理解多少。但在这个剧里,Sir居然真看到了不少熟悉的记忆。关于那个年代,模糊的,浮动的情绪。很好奇,今天的观众,还能在那个年代的爱情里怀念什么。
男女主第一次见面的互动是学生宿舍,贴面膜,cos身后的《乱世佳人》。第一次表白是被人追着打的时候。而第一集男女主从相遇、相识到“开房”,更是只花了20分钟剧情。车速快到不敢信?可接下来,是他俩在情趣房间里,给透明的玻璃墙贴了一晚上报纸。看了一晚上无聊的DV素材。故事设定的2007年,男女主作为两个在海口上大学的大三大四学生,脑门一拍,就决定北漂。这合理吗?但那个时候,太多的年轻人就是这样不管不顾,无限畅想。(甚至,还要在机场来一段《低俗小说》的扭腰舞。)至于为什么要去北京?因为男主虽然只有一台DV机,但有着一个不小的电影梦。而女主虽然对北京没有概念,但讨厌回老家被安排工作,过一眼望到头的生活。而他们想去北京的目标,是称霸影视圈,成为影视圈最强的“狗男女”。这种嚣张到离谱的宣言。Sir都十几年没在影视剧里听过了。到了北京,癫味丝毫不减。女主一落地,坐上黑出租,拿着几百块就说要去天安门附近租房子,原因只是,天安门是北京中心,五个环都围着转,去哪都方便。而男主从机场出来,连走路都是这号的。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狂拽酷炫叼。可结果嘛。刚来就被人骗光了所有的钱,电影梦更是毫无门路。无知,也无畏。因为大风吹起来,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可以飞:08奥运举办了,互联网如火如荼,到处都在拆迁和扩建,GDP更是以两位数的神奇速度起飞……代沟就这么出现了。今天的大学生:编剧对大学生有什么误会。而编剧也许会说:你们对自己出生的那个年代也有误会。它太难概括了。但作为爱情剧,《值得爱》很聪明地抓住了一个氛围——“不紧绷”。所以,你能看到一些狼狈的事情,都是用喜剧呈现出来的。女主的渣男男友来网吧找她复合,发现了她和男主在一起看电影,非常生气,威胁两人。但这个角色:耸着肩,挺胸脯,反复扬下巴,伸脖子,不断说狠话壮声势,以及后边痛苦捂胸口,追打男女主始终追不上的气喘吁吁。而第二集张宥浩客串的黑车司机,先后接女主和男主,然后用同样的手法骗他俩,他俩还都信。紧跟着一句吐槽。所以网友说它癫,说它不正经,说设定离谱。都没错。因为这本就是创作者的有意设计,用离谱荒诞甚至可笑的方式,展现两个年轻人一拍脑门就一腔热血北漂的故事。为此还在前边就给人设不断贴标签:变态。脑子有病。换句话说。两个本就离经叛道的角色。可是,你以为他们疯疯癫癫。接下来的故事却开始扎心了。
为啥?现实是一把钝刀。不致命,但更磨人。2008年,北京国贸三环附近一个月400块房子的居住条件,租过房的人都知道这里面门道会有多深。二房东,没有空调,上下铺,隔断隔出四个房间,共用厨房冰箱卫生间……住了七八口人,有单身汉,有大学生,有带孙子的老人,还有男女主这样一拍脑门就北漂的热血青年。两个一没有工作经验,二没有家庭积累的年轻人,要在北京立足,还想进军影视行业,能撞到的墙,能碰到的壁。这剧来了个全方位立体式的包圆。刚下飞机被骗就不说了。女主面试,被歧视,被羞辱,找不到工作,钱也快花完,只能每天一份鸡蛋灌饼掰成三份,吃碗馄饨都要赊账。至于找兼职被克扣工资,去节目组当实习生死活转不了正。都是家常便饭。男主更惨,连着两次钱被骗,拍电影还始终找不着门路,最后只能尴尬地瞒着女友偷偷当婚庆。困顿到在婚宴上吃剩饭剩菜。够惨了吧。但出租屋下的绝望美感,这剧也丝毫不缺。明明已经这种境地,他俩各自的难过,也不全都是现实苦恼,依然还有梦想无法实现的不甘——为什么拍的素材没人看。为什么找不到从业的机会。以及为什么不能多挣点钱,支撑起对方做电影的梦想。在逼仄的出租屋里,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中,两人依然搂搂抱抱,畅想未来。在下雪的房顶打雪仗。在电影资料馆前旁若无人地跳舞。在天台上畅想规划未来房子的大小面积。以及在末班空无一人的地铁上,幻想着二人未来的婚礼。极致的穷困与极致的浪漫。真正属于是——除了理想和爱,一无所有。相信这些场景,看过《花束般的恋爱》的观众会无比熟悉,也能猜到结局。始于热爱,终于现实。《值得爱》里有很多处,就不动声色地展现了现实鸿沟对于二人心态的冲击。前男友的北京户口,学校师兄的房子车子,被领导子女顶替的实习机会……最直接的当属第7集,干婚庆挣到小钱之后,突然被问到什么时候去拍电影。男主那一瞬间的尴尬与搪塞。理想被现实狠狠折叠后,塞进了收纳箱的最底层,连瞟一眼都会胆怯不安。对啊,先活下来要紧,先挣钱要紧,先改变当下要紧……当初激扬文字身上带光的年轻人,不都在一个个“要紧”“吃饭”的问题上蹉跎。但其实他俩真的是一无所有嘛?剧集用了很多细节暗示了主角们的才华。男主去拍婚庆,面对挑剔的客户,能极致抗压很快就赚到钱,写出的剧本在剧本比赛里能拿奖;后边去影视公司做短片,也能一炮而红,在公司拿奖。而女主更是后来居上,同样在影视公司打拼,展现了出色的制片人素质被老板看中,重点培养,去参加电影节。甚至他俩的关系,也不是那种常见的情感绑架,反而是互相成就。当看到女主获得了自己梦寐以求想去参加电影节的机会,男主却能按下心中的苦闷,迅速调整状态,取出工资换成外币给予最直接的支持。不仅有少年般的赤诚,更有一种成年人务实踏实的安全感。对,不仅有梦想,有才华。更重要的,有坚强的自我,以及互相支持的彼此。所以再看开头那种带着喜剧夸张荒诞风格的演绎方式。发疯发癫。只不过一种是更真实,更扎心现实困境的保护色。不能因为他们人设上的不正经,就忽略了故事本身的底色,以及北漂这个词的厚重感。而在最新的剧情里,现实也逐渐在主角身上打下了新的烙印——第二次回到北京奋斗的男女主,已经褪去了当初的青涩和天真,对爱情的冲动与幻想也逐渐褪色,两人都在重新审视理想和生活的关系。裂痕悄然出现、滋长、无法愈合,一切再难回到当初,也对应了故事开场。这种现实的伤痛,直接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很多人觉得十三集之前的出租屋故事更美好,害怕真有BE的结局。但,这正是创作者想说的:他俩的故事,不仅有着发疯发癫的一面,也有着青春退场走向成熟的身不由己。既没有讨好过去,也没有轻松拥抱未来,而是呈现了一个激情消弭,理想熄灭的全过程。其中滋味,恐怕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这才是“出租屋文学”的底色。如果一切终究散场,之前的青春。本该无比激扬,和剧中的主角一样。可在2025年,年轻人却并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