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老话说“不怕立秋晴,就怕立秋淋”!立秋晴好?雨好?

今日立秋,老辈人常说,“不怕立秋晴,就怕立秋淋”。这话听着有点绝对,到底是晴天好,还是下雨好呢?

其实,这里面全是过去种地人,总结的实在经验。

“不怕立秋晴”

立秋那会儿,地里的庄稼,正到了关键时候。北方的玉米开始灌浆,就等着太阳,晒得足足的,颗粒才能饱满;南方的晚稻刚分蘗,晴天能让稻穗,长得更结实。

要是这天晴朗朗的,老农心里就踏实——这说明接下来,可能多是好天气,庄稼能顺顺当当长。就像咱常听的“立秋晒一晒,秋收多一袋”,太阳足了,粮食的收成就有谱。

当然,晴天也不是没坏处。要是一直不下雨,地里就容易干旱。去年我老家那边,立秋后一个多月没正经下雨,玉米叶子都卷了,最后产量少了将近三成。

但总的来说,晴天的风险,能想办法补——挑水浇地、挖渠引水,总能救回来点。

“怕立秋淋”

按理说,庄稼长得正旺,下雨不是好事吗?可老辈人怕的是“淋”得过头。立秋下雨,往往带着一股子凉劲儿,连着下几天,地里就太湿了。

玉米容易烂根,水稻穗子也可能发霉。前几年邻居家,赶上立秋连阴雨,稻子收割时,好多都是空壳,心疼得不行。

而且老辈人发现,立秋下雨,往往不是孤立的。“立秋雨不停,雨到白露晴”,一旦这天开始下,可能整个秋天雨水都多。

南方的棉花,要是老淋雨,棉桃容易烂;北方的大豆贪青晚熟,到了霜降,都收不了,损失就大了。

不过也得分地方说。比如西北、华北那些常年缺水的地方,立秋能下点雨,那真是求之不得。

去年陕西那边,立秋下了场透雨,地里的冬小麦墒情直接就够了,省了好大事。

但要是在长江边,立秋下雨,就得当心——那儿的水稻正抽穗,连阴雨,会让稻穗长不全,产量跟着往下掉。

现在不一样了,有了天气预报,还有抽水机、滴灌这些家伙事儿,不管晴天雨天,应对起来都比过去从容。

但老辈人,这话的道理没变:关键不在天气本身,而在它带来的连锁反应。晴天怕旱,雨天怕涝,都是怕影响庄稼收成。

其实,立秋这天晴好,还是雨好,没有标准答案。就像村里老王说的:“天要晴,咱就多锄草;天要下雨,咱就趁空修修农具。”

说到底,农人的智慧,从来不是盼着老天爷怎样,而是不管老天爷怎样,都有办法把日子过好。

今天立秋,不管窗外,是太阳还是雨,想想老辈人这话,就知道过日子,和种地一样,怕的不是遇到啥情况,而是没准备。

晴了,就趁着好天多干点活;下雨了,就踏踏实实歇口气,备足了劲儿,迎接秋收。这大概就是老话里,藏着的实在理儿。

举报/反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