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是有一定道理的。这句话是通过对立秋节气和处暑节气的天气变化,来预测秋收作物的收成。
一、立秋下雨万物收

立秋下雨万物收的意思是:如果立秋下雨,接下来会适合收庄稼。立秋时节是各种农作物生长的旺季,下雨刚好符合作物生长的需求,有利于促进作物生长,这样收成自然就不会差了。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农民朋友对其也是非常关注的。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其收成好坏会在立秋节气有所体现。
“立秋下雨万物收”是说如果立秋当天下雨了,古人们观察发现,如果立秋当天下雨的啊,那么今年的收成就不会太差,事实也是如此的。

因为立秋的时候,正是各种农作物生长的旺季,是需要阳光和的。而立秋的时候下雨了,对农作物的生长是非常有利的,庄稼长得好,收成自然差不了。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立秋之后,庄稼都处于结籽期,在等上一段时间就会成熟收获,收获前适当的高温干旱对农作物是非常有利的。
立秋下雨万物收,说的是如果立秋这天下雨,未来一段时间雨水就会比较少,多农作物生长有利,今年能获得好的收成。
二、处暑下雨万物丢

农谚:“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后半句意思是,“如果在处暑这天下雨,秋天的雨水就比较多,这样就不利于秋收,收了也没法晒”。
“处暑下雨万物丢”是说如果处暑当天下雨了,那么,作物的收成就会受到影响,如果在处暑这天下雨,秋天的雨水就比较多,这样就不利于秋收,收了也没法晒。
处暑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其是在立秋以后的半个月,这个时候各种农作物马上就要进入收获的季节了。如果这个时候下雨,对农作物的收获是有影响的。

在处暑的时候下雨,一般后面的天气雨水比较多。而这样农作物长期受雨水的影响,就不方便采收了。而且就算是采收回来了,也没地方晾晒。
所以有些农作物就会发芽、发霉,因此也就有了“处暑下雨万物丢”的说法。至于这句俗语的指导意义,农夫认为还是提醒劳动人民要提前做好防范工作,尽量减少损失。
比如在处暑的时候如果下雨了,那就要趁着天气好,把该收的粮食都采收回来。尤其是华南地区多分散性强降雨,经常局地还有大到暴雨现身。
三、处暑下雨万人愁

要说清楚“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的意思,首先要弄清楚“立秋”和“处暑”这两个节气!有着暑去秋来的意思,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此时,正是禾谷类作物的成熟季节;而“处暑”则在每年阳历的8月23日前后,指“炎热的天气已经结束”,是气象意义上的秋天到来,这个时候各种农作物都将进入收获期。
老话说十句谚语九句真,民谚都是古人劳动经验的总结,是他们长期观察以后智慧的结晶,所以这句民俗参考价值还是有的。

在农村还有“处暑下雨万人愁”的说法,是因为处暑时下雨的话,未来的雨水便会增多,温度也会下降得厉害,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
处暑后的降雨一场比一场凉,温度骤降就会导致玉米灌浆不实,玉米穗容易出现秃尖、缺粒等情况,严重降低了玉米产量,所以在农村有“处暑下雨万人愁””的说法。
关于节气的俗语有很强的地区性,我国南北跨度比较大,气温差异也很明显,所以一些节气的俗语只对某一个地区有借鉴性,放在南方就不准确了。
总之,处暑节气来临,北方逐渐进入秋季,换季时节病症多发,大家要注意身体健康。南方炎热地区,秋老虎坚挺,气温依然很高,做好防晒工作,谨防中暑。各位看官,欢迎留言!
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分享、点赞、评论、收藏吧!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