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现代后勤)
柏树黄村山岗上的
44棵长青松
在湖北省安陆市桑树店镇东南约3公里的漳河东岸,有一座建在山岗上的极其普通的小村庄——柏树黄。既没有雄奇旖旎的自然景观,又没有历经沧桑的名胜古迹,历史上也不曾出现过风流名士。然而,它却像一块磁石,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工人、农民、学生、解放军战士前来参观瞻仰。每年清明时节,柏树黄村更是人流如织、鲜花簇拥,那清凌凌的漳河水,那葱翠的小山岗,都被庄严肃穆的气氛笼罩着……

柏树黄抗日烈士纪念碑
80多年前,这里发生了一桩抗日战争历史上惊人的惨案——柏树黄惨案。我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被服厂34名干部、军工和10名当地群众被日寇凶残杀害。

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旧址
1940年初秋,跟随部队频繁转移的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被服厂按照纵队的命令,在松柏掩映的柏树黄村安营扎寨,突击生产一批急需军服。
9月9日凌晨,浓雾弥漫,柏树黄万籁俱寂。连日来,干部和工人白天帮助乡亲抢收秋谷,晚上加班生产军装,十分劳累。入夜,大家很快地进入了梦乡。就在此时,窃取到被服厂驻地情报的汉奸陈仁杰,带着应城的日军一个小队、伪保安队一个中队,沿漳河窜来,将柏树黄紧紧地围住。
黎明时分,被服厂饲养员到河边挑水,撞上了埋伏的敌人。“啪”的一声枪响,子弹击中他的大腿,他应声倒下,为了把突发的情况通知战友,他拖着血流如注的伤腿向村里爬。一边爬一边高喊:“鬼子来了!鬼子来了!”两个日本兵赶来把他高高举起,猛地摔在地上。19岁的村女芦氏正出门提水,听到枪声和呼叫声,知道有敌情,她放下水桶转身去被服厂报信,也被敌人开枪打死。
凄厉的枪声和喊叫声划破了柏树黄村黎明的天空,惊醒了被服厂的职工和柏树黄的村民。厂长胡坤派出通信员火速报告纵队首长,又果断地命令:“快同老乡们一起把军装、缝纫机隐蔽起来。把文件、账簿带上,随指导员向村南的松树林突围……”
指导员翟贵德冲到胡坤跟前说:“厂长,我刚到工厂,道路不熟,还是让我留下来掩护,你带领大家快走吧!”说到这里,他取下背在肩上的小挎包交代:“这是工厂党组织的文件和党费,请你一定保存好!”说完,他拿起驳壳枪高喊:“警卫班的同志们跟我来!”翟贵德和警卫班的战士为掩护同志们南撤,很快就在村北同敌人交上了火。日军指挥官听村北枪声紧密,声嘶力竭地吼叫:“新四军要从北面突围,快向村北靠拢,别让新四军跑掉一个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终因敌众我寡,柏树黄村被日军占据了。除厂长胡坤带领十多名工人退进松树林得以脱险外,指导员翟贵德和其余的数十名工人以及百多名青壮年村民全部落入敌人的魔掌。

纪念碑碑文
敌人把被服厂的干部、工人和村民全部驱赶到村东头的大水塘边,强令大家在架好的一排机枪前坐下来。他们把指导员翟贵德和另外4名工人押上土岗,用绳子分别绑在粗大的杉树上。几番严刑逼供后,日军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于是大屠杀开始了,几个日军用刺刀在翟贵德身上乱捅……这位年仅19岁的新四军战士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倒在血泊中,被活活捅死。与翟贵德同时罹难的还有黄天荣、胡大车、彭清若、黄仕民等人。他们的身上被日寇的刺刀、皮鞋摧残得遍体鳞伤,血迹斑斑。就在日军疯狂屠杀时,后山响起了救援部队嘹亮的军号声和密集的枪声,日本鬼子和伪军顿时吓得惊慌失措,日军指挥官见势不妙,立即带领日寇和伪军向应城方向仓皇逃窜。
整理牺牲人员遗体的工作整整进行了半天。据统计,34名被服厂干部、军工和10名柏树黄村民惨遭敌人杀害。人们把这44具尸体抬到村后的山岗上,用黄土为他们垒起了一座高大的坟丘,并在坟丘周围栽上了44棵松树,让长眠在这里的英烈像松柏一样四季常青,万古长存。永远忘不了庚辰年八月初八,乡亲们把它称作“八八惨案”。
如今,站在柏树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环顾四周,当年人们栽下的44棵小松树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了,它们根根相连,枝叶相依,构成一片生命的绿洲。它们象征着当年殉难的英雄群体,永远挺立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激励着人们奋斗不息。
主 编:谢梁沙
责 编:荣 钎
编 辑:沈浩南 全 林 黄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