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颜宗翰:从白山黑水到黄河两岸的女真战略家

在宋金战争的硝烟中,完颜宗翰的名字总被”金兀术”的光环掩盖。但翻开《金史》会发现,这位金太祖的堂侄才是金朝崛起的真正”操盘手”:他少年时一箭射穿双鹿,青年时策划灭辽大计,中年时坐镇太原逼得北宋朝廷团团转。人们骂他是”灭宋元凶”,却鲜少有人知道,正是他力主保留中原文化,让女真从部落联盟蜕变为真正的帝国。从白山黑水到黄河两岸,完颜宗翰(粘罕)用一生诠释了何为”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1080年,完颜宗翰出生在女真完颜部的核心家族。父亲撒改是部落联盟的”国相”,伯父阿骨打是后来的金太祖,这样的出身让他一落地就站在权力的起跑线。但宗翰从小就和其他贵族子弟不一样 —— 别人忙着学喝酒打猎时,他总缠着部落里的老萨满问”辽国的城池有多大”;同龄人为了块兽皮争得头破血流,他却在沙盘上用石子模拟部落战争。

16岁那年,宗翰在一次部落围猎中名声大噪。当时一头雄鹿带着幼崽冲开包围圈,十几个猎手追了半天都没追上。宗翰挽弓搭箭,众人以为他要射雄鹿,没想到箭矢划出一道弧线,精准地射穿了幼鹿前方的草丛,惊得幼鹿停步。雄鹿回头救崽的瞬间,他第二箭已出,正中雄鹿咽喉。”不杀幼崽,却能得全鹿”,这个细节让阿骨打拍着他的肩膀说:”这孩子懂 ‘ 取舍 ‘,将来能成大事。”

女真部落当时受辽朝压迫,每年要向辽国进贡”海东青”。有一次辽使在部落里作威作福,抢了宗翰家的猎鹰,其他子弟气得拔刀要拼命,宗翰却拦住众人:”现在打不过,忍。”他悄悄跟着辽使的队伍,记下他们的路线和守卫,回来后画成地图交给阿骨打:”这是辽人的软肋,将来必有用。” 那时的他,就已显露出超越年龄的隐忍和远见。

25岁时,宗翰成了部落里的 “神射手”,能在奔驰的马上射中百米外的柳树叶。但他最让人佩服的不是箭术,而是脑子。有一年冬天,邻近的乌惹部叛乱,阿骨打召集众将商议,有人说”冬天雪大,不好打仗”,宗翰却主张”就趁雪大,他们必不防备”。他带着三百人顶着暴风雪急行军,果然一举平定叛乱。从此,阿骨打遇大事必找他商量,连父亲撒改都说:”我这个儿子,心思比我深。”

1114年,阿骨打起兵反辽,44岁的宗翰成了”首席军师”。当时辽军号称百万,而女真部落能打仗的只有几千人,不少长老吓得直打退堂鼓。宗翰却在部落大会上摔碎酒碗:”辽人看似强大,其实像熟透的果子,一摇就落!”他连夜画出辽军布防图,指出”出河店是辽军的粮道,打这里就能断他们的手脚”。

出河店之战成了宗翰的”成名作”。当时辽军在对岸扎营,冰层刚结不厚,金军不敢过河。宗翰观察三天后,发现每天清晨有段时间冰层会因温差变脆。他让士兵们铺着干草过河,自己第一个踏上冰面,手中长槊一挥:”跟我来!” 辽军没想到金军敢在这种时候进攻,慌乱中自相践踏,被斩杀数千人。战后阿骨打摸着宗翰冻得发紫的脸说:”不是天助我,是你助我!”

接下来的灭辽战争,宗翰成了”战略总导演”。1122年,金军兵分两路攻辽,宗翰率西路军直扑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辽军守将耶律余睹是员猛将,宗翰没硬拼,而是派间谍散布”耶律余睹要投降金军”的谣言。辽天祚帝本就多疑,果然下令诛杀耶律余睹全家。走投无路的耶律余睹真的带着部众投降,中京不攻自破。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手段,在崇尚蛮力的女真将领中,显得格外另类。

最精彩的是追击辽天祚帝的战役。当时天祚帝带着残部逃进夹山(今内蒙古萨拉齐西北),像泥鳅一样滑,金军追了几次都没抓到。宗翰分析天祚帝的逃跑路线,断定他会去投奔西夏,于是在中途设下埋伏。当衣衫褴褛的天祚帝被押到宗翰面前时,这个辽国末代皇帝还嘴硬:”我是天子,你敢杀我?” 宗翰冷笑一声:”天子?丢了国家的,不过是条丧家犬。”

灭辽后,有人劝宗翰把辽国宫殿烧了,”不留蛮夷痕迹”。宗翰却让人保护文物典籍,还特意把辽朝的史官请来:”把你们的制度、税法都写下来。” 这个从小没读过多少书的女真将领,似乎天生就懂”打天下易,治天下难”的道理。

1125年,金军把矛头转向北宋,宗翰成了西路军主帅。出发前,他给士兵定了两条规矩:”不杀平民,不烧寺庙”。有人不解:”我们打仗就是为了抢东西,不杀怎么抢?” 宗翰瞪了他一眼:”杀了人,谁给我们种粮食?烧了寺庙,谁帮我们安抚人心?”

西路军的第一个目标是太原。北宋守将王禀是员硬将,把太原城守得像铁桶。金军攻了三个月没进展,将领们急得天天请战,宗翰却不急不躁,让人在城外筑起高墙,切断太原与外界的联系。他说:”太原像块硬骨头,啃不动就饿软它。” 果然,半年后太原城内粮尽,士兵们饿得吃树皮,王禀自杀殉国,太原城破。进城后,宗翰第一件事就是让人开仓放粮,”只抓官,不扰民”,让不少百姓惊讶:”这女真将军和传说的不一样。”

1126年,宗翰大军兵临汴梁(今开封)城下。北宋朝廷乱成一锅粥,宋徽宗吓得传位给宋钦宗,自己跑往江南。宗翰却让人在城下喊话:”我们只要奸臣蔡京、童贯的头,不伤百姓。” 这招”攻心术”很管用,开封百姓真的聚集起来要求朝廷交出奸臣。后来汴梁城破,宗翰下令”士兵不得入民宅”,还让人保护太学里的图书和国子监的礼器。当其他金军将领忙着抢金银时,他却在研究北宋的户籍册和税法 —— 这个细节,暴露了他”想长久统治中原”的野心。

“靖康之变”中,宗翰成了北宋君臣眼中的”恶魔”,因为是他坚持要把宋徽宗、宋钦宗押往北方。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曾给过北宋机会。1126年第一次围攻汴梁时,宋钦宗派人求和,宗翰提出 “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送太子当人质”。如果北宋能遵守约定,或许就没有后来的亡国之耻。可宋钦宗前脚答应,后脚就偷偷招兵反抗,这让宗翰彻底失去耐心:”汉人说话不算数,那就只能用他们懂的方式说话。”

押解二帝北返时,宗翰特意让人给两位皇帝准备了棉衣,还派医生随行。有金军士兵嘲笑 “何必对亡国之君这么好”,他却说:”他们现在是阶下囚,但百姓还认他们是 ‘ 前皇帝 ‘,善待他们,才能让中原人服我们。” 这种政治远见,在当时的女真将领中,几乎无人能及。

灭宋之后,金朝内部爆发了一场关于 “如何统治中原” 的大争论。以完颜宗磐为首的守旧派主张:”把汉人杀光,把土地改成牧场,我们还像以前一样打猎过日子。”这话得到不少女真贵族的支持,他们觉得中原的农耕生活太”磨人”。

宗翰却在朝堂上拍了桌子:”你们懂什么!杀光汉人,谁给我们织布、种粮?中原的丝绸、瓷器,难道要我们自己去纺、自己去烧?”他提出”以汉治汉”的策略:保留北宋的州县制度,让汉人官员继续任职,女真只负责军事和监督。他还提拔了一批辽宋旧臣,比如让辽朝进士韩企先当宰相,”不管是契丹、汉人,有才就用”。

为了推行改革,宗翰不惜得罪自己的族人。有个女真贵族抢占汉人良田,被他当众打了五十鞭子,”土地还给百姓,再罚三年俸禄”。有人告到金太宗那里,说他”偏袒汉人”,宗翰却理直气壮:”我偏袒的不是汉人,是大金的江山!”金太宗虽然是他的长辈,却也佩服他的远见,支持他”按中原规矩治中原”。

在宗翰的推动下,金朝在黄河流域设立了”元帅府”,统一管理军政事务,还颁布了《大金国志》,规定 “汉人与女真同罪同罚”。这些措施虽然没能完全消除民族矛盾,却让战乱中的中原地区逐渐稳定下来。河北的农民开始重新种地,山西的工匠恢复了生产,连南宋使者到金朝后都惊讶地发现:”河北州县,竟有太平气象。”

1132年,金太宗病重,金朝面临皇位继承的难题。宗翰作为手握重兵的”元老”,成了各方拉拢的对象。有人劝他 “趁机夺权”,他却摇头:”我打仗是为了大金,不是为了自己当皇帝。”他力排众议,拥立金太祖的孙子完颜亶(后来的金熙宗)继位,还主动交出部分兵权:”皇帝年轻,我当臣子的不能让他不安心。”

金熙宗继位后,推行汉化改革,遭到守旧派的反对。宗翰虽然是女真旧勋,却全力支持改革:”我们女真只有学汉人的制度,才能长久。”他带头穿汉服、学汉语,还让儿子完颜斜也去太学读书。有老战友骂他”忘了本”,他笑着说:”本不能忘,但日子要往前过。”

1137年,宗翰病重。金熙宗亲自去探望,问他 “还有什么遗言”。这个一生征战的老将,没提自己的子孙,只说:”中原刚稳,别轻易跟南宋打仗;多用汉人贤才,他们懂怎么管中原。” 说完就闭上了眼睛,享年58岁。

宗翰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他是灭辽破宋的”征服者”,却也是保护中原文化的”守护者”;他是女真部落的”铁血战神”,却也是推动汉化的”改革者”。《金史》评价他”内能谋国,外能谋敌”,这个评价很中肯。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完颜宗翰的双手沾满战争的鲜血,这是无法否认的历史。但我们也该看到,在那个 “弱肉强食” 的时代,他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确实加速了女真民族从部落文明向封建文明的转型。就像黄河既带来洪涝,也孕育文明,历史人物的功过,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好人”或”坏人”能概括的。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

举报/反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