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号立秋,立秋有早晚,今年是早还是晚?老人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一年有二十四节气,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预示着秋天的开始。“处暑一日热三分”,立秋后虽然是秋天,但天气往往还是炎热的。民间有”立秋有早晚”的说法,那么今年的立秋是早还是晚?老年人在立秋时节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立秋节气的由来和特点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月8日。从字面意思理解,”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指秋天,合起来就是秋天开始的意思。立秋过后,意味着告别炎热的夏季,开始进入凉爽的秋季。

立秋在天文学上的含义是太阳到达黄经135°的时候。在我国古代,立秋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气,代表着农作物即将成熟,也是丰收的预兆。古人非常重视这个节气,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来迎接秋天的到来。

立秋虽然在天文意义上已经进入了秋天,但在气象学上,秋季的开始还需要满足一定条件:连续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下,才算真正进入秋季。所以立秋后,很多地区仍然会经历”秋老虎”的炎热天气。

今年立秋是早还是晚?

关于”立秋有早晚”的说法,主要是指立秋这一天在农历的位置。根据古老的说法,如果立秋落在农历七月上旬,称为”早立秋”;如果落在农历七月中旬或下旬,则称为”晚立秋”。

2025年8月7日是立秋节气,按照农历来看,今年立秋是在农历七月十四,属于”晚立秋“。民间有谚语说:”早立秋,晚寒露,热死老公公;晚立秋,早寒露,冷死老婆婆。”这句话反映的是民间对节气早晚与气温变化关系的经验总结。

对于今年来说,晚立秋意味着夏季热期可能相对短一些,秋季来得相对早一些。这只是民间的经验之谈,实际的气温变化还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区域气候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从气象学角度来看,立秋后气温变化通常表现为”三伏未尽,秋已立“的特点。尽管已经立秋,但三伏天还没有结束,天气依然炎热。特别是在我国南方地区,立秋后往往会出现”秋老虎”,气温仍可达到35℃以上。

立秋时节老人的保健要点

立秋时节,气温虽然开始下降,但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加上”秋老虎”的威胁,老年人需要特别注意健康保养。

防暑降温仍是重点:立秋后的一段时间内,很多地区仍会出现高温天气。老年人对高温的适应能力较差,应继续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高温天气避免外出,特别是在中午前后的高温时段。室内可以使用空调或风扇,但要注意温度不宜过低,一般控制在26℃-28℃为宜。

注意饮食调整:立秋后,人体新陈代谢开始减慢,饮食也应随之调整。老年人可以适当减少生冷食物的摄入,增加一些温性食物。秋季养生宜滋阴润燥,可以多吃一些梨、百合、银耳等具有滋阴润肺作用的食物。蔬菜水果要充分洗净后再食用,避免食物中毒。

关注睡眠质量:立秋后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夜间气温下降明显,老年人要注意调整睡眠环境。晚上睡觉时可适当增加薄被,避免受凉引发关节疼痛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适当运动锻炼: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是老年人户外活动的好时机。可以选择早晨或傍晚时分进行适度的户外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广场舞等。运动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疲劳。同时要注意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放松,预防运动损伤。

预防秋季疾病:立秋后,气候变化大,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老年人应该注意预防感冒、支气管炎等疾病。可以适当增加衣物,避免受凉。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病菌传播的机会。

立秋养生的传统智慧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立秋后人体阳气开始收敛,阴气开始生长,养生重点也随之变化。

保持情绪稳定:中医认为”肺主秋“,肺与悲伤的情绪相对应。老年人在秋季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郁悲伤的情绪。可以通过听音乐、下棋、看书等方式调节心情,保持精神愉快。

注意保暖防寒:虽然立秋后天气仍然较热,但早晚温差加大,老年人容易感到不适。应该随时增减衣物,特别是早晚外出时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同时保护好容易受凉的部位,如背部、腹部和关节等。

调整作息时间:立秋后,日照时间逐渐缩短,老年人可以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与自然节律保持一致。保持充足的睡眠对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有重要作用。

饮食调理重润燥:秋季天气干燥,容易伤津耗气。老年人应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百合、银耳、梨、莲藕等。同时适当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增强机体抵抗力。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燥热。

皮肤保养不可少:秋季空气干燥,老年人皮肤容易干燥瘙痒。要注意皮肤保湿,可以使用一些温和的保湿霜或乳液。洗澡水温不宜过高,避免破坏皮肤表面的油脂保护层。

立秋是夏秋交替的重要节气,老年人在这个时期要特别关注自身健康变化。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适当的运动锻炼、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积极的情绪管理,可以帮助老年人平稳度过季节变化,保持健康状态。

立秋虽然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但夏季的余热仍在。无论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最重要的是根据实际天气变化和自身身体状况,做好相应的调整和防护。希望广大老年朋友能够平安健康地度过这个季节交替的时期,享受秋高气爽的美好时光。

参考文献:
《中医养生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4节气养生全书》,人民卫生出版社;《老年人健康生活指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气象科普知识》,气象出版社;《中国传统节气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