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台源/綜合報導】被譽為旅遊勝地的大溪地,當地華人有超過9成是客家移民。大洋洲客屬總會歷經2年籌備,上週自紐西蘭赴大溪地訪問,與4個客家社團簽署合作備忘錄,並分享大溪地從未見過的台灣客家菜包,讓當地鄉親紛紛表示希望未來能學更多台灣客家料理。大洋洲客屬總會總會長江文通指出,這是大溪地首度有客家社團到訪,感受到當地鄉親的熱情與重視,雙方未來會在文化交流上有更多的合作。
客家人在19世紀中期開始以契約工的身分移民全球,包括位在南太平洋的法屬玻里尼西亞。法屬玻里尼西亞總共有30.3萬人,其中約12%是華人,華人當中有超過9成是客家人。大溪地則是法屬玻里尼西亞118個島嶼中,最大且人口最多的島。
江文通率領的「大溪地客家鄉親懇親之旅」代表團來自紐澳兩地,包括全球台灣客家聯合總會創會總會長葉義深、大洋洲客屬總會名譽總會長江秀琴等客家領袖在內一行10人,8月16日啟程前往大溪地,展開為期一週的訪問,希望能增進雙方的互動與交流。


代表團首站前往當地華人信仰中心關帝廟,並陸續拜會當地信義堂、顧銘堂、大溪地中華會館與文化協會等4個客家社團,雙方更簽署合作備忘錄( MOU,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不僅同意成為大洋洲客屬總會成員,彼此未來會在文化節慶活動、青年語文交流以及客家文化保存上有更多的合作互動。
特別的是,大洋洲客屬總會出訪前一個月,大溪地信義堂主席元桂蓮訪問了紐西蘭,紐西蘭的客家媽媽準備了客家菜包招待,元桂蓮一吃發覺非常好吃,而且是大溪地沒有的客家美食,因此希望客屬總會到訪大溪地時可以教他們怎麼做。
大溪地客家人祖籍大多是來自中國廣東的深圳、東莞以及惠州等地,至今仍保留了梅干扣肉、客家醬釀的飲食習慣,但因為來自廣東,料理方式偏向廣東菜系,與台灣客家菜稍有不同。例如當地會做紅粄,但不像台灣會做成烏龜形狀,而是做成圓圓小小一顆,大溪地也沒有見過菜包這道客家米食。
於是此次訪問中,大洋洲客屬總會親自指導當地鄉親製作台灣客家傳統菜包,當地客家鄉親在品嘗到菜包後紛紛表示,未來希望能再學習更多台灣客家料理。


江文通指出,這趟行程歷經兩年籌備,感謝外交部、客委會的支持,以及僑委會在籌備過程中的專業指導。他強調,有政府做後盾,讓他們得以補上南向政策最後一塊拼圖,圓滿完成任務。
江文通說,出發前未曾想過可以在7天的訪問行程,與大溪地4個單位簽署MOU。抵達大溪地時,更有102歲高齡的阿婆準備了客家粽迎接他們的到來;訪團前往渡假天堂波拉波拉島(Bora Bora)時,客家籍市長Gaston Tong Sang夫妻更是全程接待,並親自簡報市政規劃。整趟訪問過程中,大家感受到當地客家人的熱情,以及在政經領域不容忽視的影響力。
大洋洲客屬總會秘書長周寶玉分享,法屬玻里尼西亞語言多以法語為主,在早期法國殖民政策下,客家人巧妙的把自己的祖先姓名至置入在自己姓氏中,例如當地客家銀行家陳福家族後代的姓氏「Chin Foo」,就是取自陳福的客家話拼音。
周寶玉說,如今大溪地的客家人未必會講客家話,但對客家都有十足的認同感,知道自己是尤其老一輩的客家人在日常生活中還是會使用客語,當地年輕人現在也有感於客家文化流失而成立的文化協會,希望能保存自己的文化。
對於交流成果,江文通表示,此次大溪地懇親之旅,不僅擴大全球客家社群交流版圖,也為未來在語言、文化及節慶活動互訪奠定基礎,是一場意義非凡的文化外交行動。雙方未來將持續深化合作,共同推動「天下客家一家親」精神在太平洋地區生根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