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此次满城华人社区对话及满城华人移民展览活动的契机,满地可纪念中心(MEM)得以与华人会面。本文将介绍Timothy(Chiu Man Chan / 陈超万)的事迹。
—
每一位移民都深知离开故土为梦想而打拼过程中的酸甜苦辣。陈先生被奉为唐人街历史学家,他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中,记录着“老华侨”的过往事迹,并希望保留这段历史,传给后代。
Timothy(Chiu Man Chan / 陈超万)于1937年出生于中国台山,16岁那年经由香港登上蒸汽游轮前往美国旧金山。随后,他搭乘火车,两天后入境温哥华,又经过了四天的时间,辗转到达满地可Windsor车站。
与近11 000名华人相同的是,Timothy也是以“纸生仔”的身份入境加拿大。实际上,继《排华法案》被废除后,对华人移民的限制依然存在:只有加拿大公民和永久居民的配偶和子女被允许入境加拿大。借助他叔叔买来的身份文件,Timothy冒充为一位加拿大本土出生的人士。和大部分“纸生仔”一样,他只得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限制社交往来,以免被驱逐出境。
到了1950年代中期,满地可的华人不足2000人,平均年龄超过了60岁。大多数人从事餐馆和洗衣店之类的工作。陈先生也和同胞一样,在李家园餐馆工作了两年。“老一辈的华人每天工作时间超过了12个小时,没有什么社交生活,也常常受到歧视。我希望找到能够捍卫自身尊严、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方式”,陈先生坦言道。于是,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聚在一起,交换家乡消息和世界新闻。他们还讨论华人华侨面临的困境,意识到争取平等和保护自身文化的重任。
很快,他们的热情和坚强的意志在华人社区中掀起一阵风潮。他们成立了一家正式的论坛组织“东风社”,办公室位于rue Viger和Clark交口附近。1959年,社团首个杂志[2] 创刊,“老华侨”刊物广受好评。担任主编的陈先生解释道:“多亏了我们的中文报刊,这些不懂法语的海外华人最终得以了解当地时事和国际新闻。” 为了促进跨文化交流,社团要求成员积极参加英法语社区的活动,特别是选举期间的活动,以广结善缘。在陈先生的领导下,东风社在超过15年的时间里,为中加友好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1959年9月,社团在唐人街“冠华酒店”举行集会活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在这次盛大的庆祝活动中,陈先生以主席的身份接待了华人政界人士,并担任现场翻译。1960年8月,社团接待了前来加拿大巡演的中国京剧院和北京歌唱团。陈先生再一次见证了历史,这是新中国文化代表团第一次访问加拿大。
1973年,东风社关闭,报刊停止发行。“成员们开始结婚生子,晚上才有时间印发报刊。看到这些年来我们所做的一切,我非常地骄傲。我认为,社团强化了中加外交关系,也让当地人了解了我们的诉求”,陈先生说道。
自陈先生踏上加拿大这片土地开始,他便胸怀家国,积极展现海外华人对加拿大社会的贡献。在参加许多社团组织并担任重要职务后,他自行请命,收集被人遗忘的历史资料,书写加拿大华侨史。他走访了一位又一位耄耋老人,记录他们的生平事迹,收集蕴含珍贵记忆的文字、照片等文化印记。陈先生在研究加拿大华人史领域内声名渐起:多家机构慕名盛邀,他曾奔走在加拿大各大学,出席过无数的讲座活动。2007年,陈先生出席了由McCord博物馆举办的加拿大华人历史图片展。“这个展览在2008年4月结束。参观者来自全球各地。我十分感动。展览结束后,我将一些照片捐赠给了这家博物馆”,陈先生说道。
2013年,这位历史学家随满地可市长访华。他专程去了趟广州,将东风社的创刊号在广东华侨博物馆展出。同年,他创办了唐人街导游活动,亲自讲述标志着他青春岁月的每一栋建筑、每一座牌楼和每一条街道的故事。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陈先生共收集了超过400件文物,他将这些文物悉数捐赠给了多家加拿大和中国机构。
陈老已是85岁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继续研究和书写着海外华人的辉煌历史。他最大的心愿便是“保留这些历史,并传给后代”。他希望教育体系能够将这些事迹融入课程中,希望加拿大社会永远都不要忘记华人社群在对抗种族主义等各类社会歧视中所贡献出的勇敢和坚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