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沁平:成就令人瞩目 影响振奋人心

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发言
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发言 



    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自1998年实施以来,立足国情,面向未来,在创新基地建设、优秀人才培养、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创新体系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锐意改革,勇于创新,为我国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

    第一,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成果显著,取得了一批重大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创新成果。在战略高技术方面,高质量完成了载人航天工程总体及配套任务,研制成功通用芯片和曙光系列超级计算机,实现了煤电结合模拟工业化运行等;在重大公益性科技创新方面,为青藏铁路工程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在重要基础研究方面,基因组测序与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量子信息基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在世界纳米科技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等;在事关国家安全的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

    第二,谋定而动,有序推进知识创新工程。早在1997年12月,中科院就向中央提交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从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构成出发,向国家提出建议,组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为完成国家总体的战略布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出到2010年前后,把中国科学院建设成为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国际科技前沿、具有强大持续创新能力和知识创新的中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创新基地、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成为有国际影响的国家科技知识库、科学思想库和科技人才库。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解放思想,大胆改革,进行建院以来最深远的科技布局调整,全面推进了按需设岗、择优上岗、动态更新的岗位聘任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中科院由此走在全国科研院所改革的前列,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第三,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实践,为推进高校科技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由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在本世纪前20年的宏伟战略。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特别是一批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是我国加速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为此,教育部将继续推进“985工程”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开放式、国际化的科技创新平台和研究基地,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多年来,我们有重点、有选择地整合优势研究力量,推动高校间的科技合作,实现学科有效交叉,促进了高校科技历史性的发展。同时,教育部继续推进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大学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共同为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

    10年来,中科院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获得的影响振奋人心。在广大科技与管理人员的努力下,中科院已经成为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强大动力。知识创新工程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影响,促进了全社会创新意识提升,增强了我国科技界创新的自信心,扩大了我国科学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对我国科技进步乃至我国未来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