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华林的自行车

​​在中国科学院绿树如茵、宁静祥和的大院内,每天都有一位骑着自行车上下班的普通人,谦和的外表、温和的微笑,他就是中国互联网重要的开创者之一钱华林研究员。他是中国第二位入选国际互联网名人堂的中国人。

我有幸在毕业后也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工作,和钱老师有过几次工作交集。每次事毕,都是看着他骑着自行车离去。真是淡薄名利。

冲进互联网大家庭

钱华林从1980年就开始研究网络,他是中国最早的网络专家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银行的一笔贷款打算在中关村地区建立起一个“超级计算中心”,把清华、北大和中科院的一些科研院所连接起来,这个“连接”实际上就是中国互联网的雏形了,国内这个项目叫中关村教育与科研示范网,即国家计算设施中心(National Computing Facilities Center)NCFC。

NCFC是一个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目标是建设一个超级计算机中心,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科学院位于中关村地区的研究所共享。1993年三角网基本建成,NCFC的管委会根据大家的要求,一致同意并决定接入互联网。NCFC管委会的组成单位包括清华、北大、科学院、计委科技司、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和自然科学基金会。NCFC要接入互联网,首先要解决经费问题。当时这一决定能够得以实现,科技部、计委、自然科学基金及科学院都提供了世界银行贷款以外的资金支持。

钱华林当时在其中负责一些技术工作。“那时候我还年轻,才40岁出头吧。”钱老师说:“有时候我早晨4点钟就会到办公室来,有时候是早晨4点钟才离开办公室回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只有这一批耕耘者,而他们却做出很大贡献。例如:美国曾经对中国禁运路由器,他们认为一旦中国有了互联网将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于是,钱华林等人就自己研制了路由器。

有了经费,接入互联网的第二个必须解决的大问题就是要取得美国方面的认可并争取被接纳。为此,相关领域的许多中外学者专家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呼吁和推动。钱华林研究员等人曾积极参与了这类活动。1992年6月,在日本举行的INET’92会议上,钱华林第一次就中国接入互联网的问题与Steven Goldstein(当时是NSFNET国际连接的负责人)进行了交谈,并在以后的更多场合找机会与他多次讨论。

最重要的进展是在旧金山INET’93会议以后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取得的。在这次会议期间,钱华林向Steven Goldstein、Vint Cerf和David Farber等人传递了中国科技界渴望接入互联网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

会后,举行了CCIRN(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ion for International Research Networks),即“科研网络的国际合作与协调”会议,会议的议题之一是中国接入国际学术网络的问题。“中国要加入”能够出现在国际会议的议题中,是我国科技界专家们长期努力的结果。在当时这个会议上发言的人都支持中国接入。Steven Goldstein不在场,他的上司Stephen Wolff在场,但其没有就这个问题发言。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计算机与通信系的主任Richard Hetherington对于中国接入给予了很多帮助。在这期间,钱华林等专家与NSFNET授权进行国际连接的Sprint通信公司多次接触,商谈了实现连接的技术细节,为实现连接做好了一切技术准备,并得到通知,即将实现连接。1994年3月开始,做了半个月的测试。但是,似乎还是存在某些技术以外的障碍,如美国政府方面的干预。实际上,这不只是“似乎”,而是确实存在的事实。

1994年4月,中美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在华盛顿举行例会。作为中方代表团成员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胡启恒,同时她也是NCFC管委会主任,在赴美开会之前,得到中国科学院的支持,将接入互联网一事报告国务院,并获得了批准。在华盛顿,胡启恒为了中国接入互联网一事,专程造访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主席Neal Lane博士,希望得到他的支持。NSF的Stephen Wolff是网络国际合作的负责人,他对中国接入互联网表示了肯定的、积极的态度。当然,这对中美科技合作也无疑是个好消息。

这样,在1994年4月20日,中国以全功能连接接入了互联网。这件事在1994年年末被列为当年的十大科技成就之一。NCFC所做的事,就是使中国第一次真正实现了互联网意义上的互联。

钱老师的自行车

钱华林每天都骑自行车上下班。据他所说,他一辈子只使用过一辆自行车,对它很有感情。

据钱华林回忆,1969 年,一个同事给了他一张自行车票,但卖车的商店总是缺货。他在 738 厂工作的一个大学同学发现他们那里的商店不时会有自行车出售,钱华林就让他帮忙盯着点,一有车赶紧通知他。7 月的一个周末下班前,同学发现商店有自行车卸货,就通知了钱。第二天一大早,钱华林就借了别人的自行车赶到大山子,排队等候商店开门,终于买到了这辆天津自行车厂出品的飞鸽加重自行车,价值172元,相当于钱华林三个月的工资。此后,钱华林的一家四口就在这两个轮子上出行。它的年龄比钱的两个女儿都大,至今已经有 55年了。

钱华林自称自己很幸运,因为他的同事有被偷走过 10 辆自行车的,像钱华林这样一辆也没被偷的,实属少见。有时接待完外宾要离开时,看钱华林推着自行车送他们离开,他们就会下车给我照个相,说这自行车质量这么好,可以送到原厂家当文物展出了。钱华林现在都骑着它上下班,从单位到家只要 7 分钟。有一次他从单位开车回家,却要 20 多分钟。钱华林去北京交大、北邮、电信研究院、清华、北大开会什么的,都是骑自行车。

钱华林的一个学生要送钱老师一辆可折叠自行车,说是比较轻便些,钱谢绝了。后来这个学生又要送他一辆电动自行车,说是比较省力些,钱华林还是谢绝了。他觉得这辆自行车结实,大梁长,骑起来稳当。

钱华林现在很少打车,能骑自行车的,他就骑自行车,骑不了自行车的,他就坐地铁或者公交。钱华林说自己基本上都不愿意打车,一个人占一个车,占一个道,污染空气。​​​​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