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音乐节舞台上流量明星的身影频现,这一现象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广泛且激烈的争议。从张新成加盟银河左岸音乐节、咪豆音乐节,到众多以演员身份被大众熟知的艺人纷纷官宣登上不同音乐节舞台,流量明星与音乐节的“联姻”成为舆论焦点。
流量明星的加入,为音乐节带来了极高的话题度和关注度。在太湖湾音乐节上,因演员罗云熙演出“超时”,压缩了后续艺人周深的备场时间,这一事件点燃舆论导火索,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引发网友们的热烈讨论。不可否认,流量明星自身有着庞大的粉丝群体和强大的话题制造能力,他们的参与能让音乐节在短时间内获得海量曝光。以丁禹兮在“巅峰音乐节”翻唱其主演的大热古偶剧主题曲《凝眸》为例,相关短视频播放量破千万,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可见一斑。
然而,争议也随之而来。许多乐迷认为,流量明星的频繁出现破坏了音乐节的专业性和纯粹性。在他们眼中,音乐节本应是专业音乐人展示才华、让音乐艺术得以纯粹表达的殿堂,而部分流量明星缺乏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演唱水平也参差不齐。比如在一些音乐节现场,部分流量明星的演唱出现走音、气息不稳等状况,与音乐节对音乐品质的要求相悖。而且,流量明星占据音乐节演出名额,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专业音乐人的市场空间,非头部音乐人参加演出的机会更加减少。
从主办方的角度来看,邀请流量明星实属无奈之举。近年来,音乐节市场呈现井喷式发展,数量急剧增加的同时,同质化问题也愈发严重。“相似的演出阵容复制粘贴”让乐迷们产生审美疲劳,而具有票房号召力的乐队经过多轮挖掘后,已所剩无几。为了突破阵容同质化的困境,吸引更多观众,主办方将目光投向流量明星。毕竟,流量明星身后庞大的粉丝群体能为音乐节带来实实在在的票房收益。据某票务平台负责人透露,“请一个演员,票房保底50%,比押注小众乐队稳得多”。在生存压力下,主办方不得不选择用流量明星来带动票房,维持音乐节的运营。
对于流量明星而言,登上音乐节舞台也有其自身的考量。一方面,部分演员怀揣音乐梦想,渴望在音乐领域展现自己的才华,音乐节为他们提供了实现梦想的平台,是一种“变相圆梦”的方式;另一方面,高额的出场费也是吸引他们的重要因素,参加音乐节成为一种具有较高性价比的工作选择。
流量明星频繁现身音乐节的现象,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但音乐节不应仅仅成为追逐流量和商业利益的舞台,而应在商业性与艺术性之间寻求平衡。主办方在邀请流量明星时,也需注重音乐节的核心——音乐本身,合理安排演出阵容,给专业音乐人足够的展示空间,提升音乐节的音乐品质。唯有如此,音乐节才能在满足观众多元需求的同时,彰显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过度依赖流量明星,可能会让音乐节逐渐失去乐迷的信任与支持,陷入舍本逐末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