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金华发展大会召开力争重点产业链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200亿元以上

4月29日—30日,以“新时代 新金华 新发展”为主题的第四届金华发展大会隆重开幕。

近千名来自海内外科教、工商、金融等各界精英翘楚和金华籍代表人士、“新金华人”代表相聚金华,共叙情谊、共谋发展、共话未来。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光君、市委书记朱重烈在开幕式上致辞,潘复生、郑宇民、孔小仙、曹毅结合工作实际或研究领域,作了主旨演讲和嘉宾分享。市领导张健、陈玲玲、叶卫红、陈孝等出席。

开幕式上,举行了双龙人才科创中心高能级企业集体入驻仪式、金华市图灵金金汇创投发展中心揭牌仪式,向为金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代表人士颁发了奖项。现场还集中签约了一批重大项目,涵盖人才合作、科创、制造、农业、文旅、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之新局面

据悉,近年来,金华锚定“港”“廊”“链”主战场,突出“抢机遇、抓项目、助企业、提消费”经济工作主线,持续放大开放优势、激活创新动能、强化产业支撑,知责尽责、实干快干,扬长补短、赶超发展,坚定扛起“经济大省要挑大梁”的浙中担当。2024年,金华市GDP达6925.5亿元,在全省排名实现本世纪以来首次进位,高质量赶超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赵光君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说,金华是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跑,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八婺大地活力迸发、百舸争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处处演绎着新时代一个又一个传奇。希望金华坚定扛起“经济大省要挑大梁”的浙中担当,持续放大开放优势、激发创新动能、强化产业支撑,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希望海内外金华儿女继续与家乡同频共振,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在金华的生动实践,共同绘就家乡发展的美好明天。

朱重烈对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说,近年来,金华聚焦省委“132”总体部署,昂扬“善谋、强攻、实干、争先”精气神,打造更具开放气度的枢纽之城、更具创新高度的活力之城、更具支撑力度的智造之城、更具人文厚度的魅力之城、更具生活温度的品质之城,努力拼出未来、干出精彩。金华是广大八婺儿女的金华,这里有时代的期许、妈妈的味道、奋斗的基因、永远的牵挂。希望大家不忘桑梓、反哺故乡,携手绘写新发展的壮美画卷。

高水平建设内陆开放枢纽中心城市

从“浙江之心”迈向联通世界的开放高地

内陆开放是金华最大的特色,高水平建设内陆开放枢纽中心城市是省委赋予金华的历史使命,也是金华跨越发展的路径选择。

4月11日,一列满载100个标准集装箱出口家电、五金机械、装饰材料等货物的货运班列,从铁路义乌西站缓缓开出,驶向新疆喀什北口岸,这批货物随后将从该口岸由汽车转运至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

这是长三角首趟出口货物铁公联运班列(整列),基于全程物流信息传输基础,出口货物可在启运地办理报关、查验等出关手续,实现承运货物“一单到底”,为外贸企业提供了全新的国际物流解决方案,也为金华(义乌)通往中亚地区(方向)开辟了一条物流新通道。

地处“浙江之心”,金华有着“海陆并联、东西互济”的枢纽地位。西向依陆出境,浙江中欧班列(义新欧)增至25条线路,辐射欧亚大陆50多个国家160多个城市,到达境外站点100个以上;东向依港出海,金东、义乌、永康海铁联运三线齐发,不断拓宽东向出海通道。

无论是西向出境还是东向出海,核心在于金华国际陆港枢纽。自2023年7月发布《金华国际陆港枢纽建设方案》以来,金华举全市之力,锚定“国际一流、全国领先”目标,加快建设核心竞争力强、基础支撑力强、集聚带动力强、开放融通力强的国际陆港枢纽。以港强市、以市兴港,金华正从“浙江之心”迈向联通世界的开放高地。

当下,金华抓住“一带一路”、RCEP、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自贸试验区的叠加战略机遇期,聚焦“港”“廊”“链”主战场,一批国际陆港标志性项目取得突破:金华铁路枢纽扩容改造工程总投资257亿元,项目总体形象进度完成25.2%;义乌(苏溪)国际枢纽港一期项目主体工程已于去年底基本完成,计划6月底正式投用;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进入大规模“硬建设”与高水平“软建设”并重的新阶段,重点项目、集疏运体系、配套物流建设等104个项目齐头并进。

作为国际陆港枢纽建设中的“两核”之一,华东国际联运港一期已建成运营,成为“义新欧”班列和海铁联运班列启运地;二期普洛斯国际物流园已交付使用,跨境电商产业园项目竣工验收,铁路快运物流项目等加快建设;三期项目杨梅塘铁路货运中心纳入金华铁路枢纽扩容改造工程,正加速推进。“我们将加快建设,将其打造成‘一带一路’中欧班列华东区域集结中心、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以及长三角国际大宗物资集散、交易、交割中心。”浙中公铁联运港公司总经理姚晓华说。

同时,金华还通过陆路启运港退税政策扩面提升、物权化改革、落地“先查验后装运”集拼仓监管模式、“数智监管”全程可溯等制度创新,聚力打通关键要素流动梗阻,激发降本增效内生力。截至目前,金华共承接落地251项国家改革试点经验,累计开创106个全国或全省“首单”“首例”“首家”,3项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9项在全省复制推广,38项成果入选省级最佳制度创新案例。

随着一系列政策落地,改革红利持续释放,金华国际陆港高质量发展能级进一步提升。今年一季度,浙江中欧班列(义新欧)开行超771列,同比增长超4%;海铁联运发运超9万标箱,增长10.2%;快递业务量达40.3亿件,同比增长10%,总量稳居全国首位。

数据显示,一季度,金华外贸进出口总值2169.2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金华出口总值1921.9亿元,同比增长14.3%,对全省出口增长贡献率为24.8%、居全省第二;进口247.3亿元,微降0.2%。出口、进口均好于全省和全国整体水平。

金华聚力做强浙中科创走廊

通过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

与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相比,金华在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相对较少,产业结构相对单一,高能级创新载体相对缺乏。

今年两会,金华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金华要聚力做强浙中科创走廊,在建设创新金华上提速攻坚,为高质量赶超发展积蓄创新动能。

前不久,由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浙中实验室)温成平教授团队领衔完成的“中医药免疫调节药物研究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获2024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科技创新成果奖一等奖,这是金华中医药领域首个以第一完成单位身份获得的中国产学研界最高荣誉。

这是浙中科创走廊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2022年4月25日,经省政府批准,金华市政府、省发改委、省科技厅联合印发《浙中科创走廊发展规划》,金华成为继杭州、宁波、温州后省内第四个拥有大都市区科创走廊的城市。

如今,浙中科创走廊“创新之钥、核心引擎”成效逐步明显,呈现出“56789”效应,集聚金华全市50%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的研发机构、70%的高新产业投资、80%的高层次人才和90%的省级以上科创平台,走廊对金华科技创新和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作用凸显,有力推动金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从空间看浙中科创走廊,可以用“一廊串联、六城聚力、五县联动”来概括:17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以金华科技城、义乌科技城为核心引领,师大创新城、金兰创新城、光电创新城、中央创新城为辅助支撑,东阳市、永康市、浦江县、武义县、磐安县联动配合。

重大科创平台是突破科学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支撑,也是带动区域提高创新能级的坚实基础。浙中科创走廊共引进和建设20多家高能级科创平台,科技创新主体总数翻倍增长,现有11家全省重点实验室,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今年以来,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转化药学创制中心未来医药工坊项目经理龚浩宁博士十分忙碌,他带领团队携手浙江赛默制药有限公司,全力推进长效贴敷式药物输注贴的成果转化工作。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是金华市区首个重大招院引所项目,也是浙中科创走廊布局建设的关键项目,致力于结构性变革金华生物医药与信息电子的人才生态、产业生态。以该院的转化药学创制中心为例,共孵化、引进企业近50家,与40多家企业达成合作,共建院企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22家,院企合作协议金额超3600万元,达成技术交易额超2500万元。如与浙江思丹姆干细胞有限公司合作成立金华普丽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企业已获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并获批金华市双龙创业人才项目支持;又如成功孵化的康元纪有限公司实现一二三产融合、科产贸一体化,该公司3年内预计销售额超2亿元,创造税收超1000万元。

如今,浙中科创走廊打造了日益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涉及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人才输出、技术创新、资本支撑、创业项目等,推动企业出“新”。

浙江馥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位于义乌科技城,专注于中高端功效护肤的创新型生物科技企业,集技术研发、产业转化、生产销售于一体,于2024年12月入驻,由吉川生物医药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与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科研团队共同投资1.02亿元设立。馥荣生物核心竞争力源于新型功效原料和新型透皮递送技术,将于今年6月试投产,预计年产值超1亿元。未来三年,该公司将重点推进博士创新工作站、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资质申报,助力义乌从传统日化制造向高附加值生物科技领域转型。

为了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金华出台《高水平建设浙中科创走廊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的若干意见》,亮点之一便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如统筹高能级平台打造、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育,破除流动障碍,推进“资源、人才、政策”贯通;实施校企人才“互聘共享”,促进人才在高校、平台、企业之间合理流动;推动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高效配置,探索“产科教人”嵌合式发展路径。

今年,金华迭代出台8条科技创新政策,重点聚焦“教科人”一体改革聚合力、聚焦科创平台强赋能、聚焦“两创”融合增质效、聚焦科技金融提服务4个方面,通过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基础工程

激活高质量赶超发展动能

金华块状经济特征明显,有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五金、纺织、医药等18个百亿产业集群和30多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但不可否认,随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调整,传统工业的优势在弱化,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基础再造势在必行。

如何实现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百工之乡向智造高地的升级跃迁?金华选择从十条重点产业链发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基础工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激活高质量赶超发展动能。

   2023年底,金华发布十条重点产业链,并以“链长制”和“十个一”工作推进为主要工作载体,加快构建完善“链长+链主”协同机制,进一步开辟新赛道、增强新动能、培育新产业。2024年,金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纺织服装产业链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丘陵山区农机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等。

金华聚力建圈强链,完善顶层设计、培育“链主”企业、突出链群融合,以“链主”企业“头雁作用”激活“雁阵效应”,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提升产业链综合竞争力。

今年3月,零跑汽车交付新车3.71万辆,同比增长154%,夺得当月造车新势力的销售冠军。“金华不仅是零跑汽车的生产基地,更是我们产业链的核心。”零跑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江明说。

作为金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链主”企业,零跑汽车坚持全域自研,逐渐形成以整车制造为中心的产业链,吸引了一批优质供应商企业落地金华。如今,金华新能源汽车小镇内不仅有零跑汽车金华智能制造基地,还集聚着50余家上下游企业,电池、车灯、轮毂、座椅、内饰等零部件已实现“金华产”。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金华围绕市区、义乌双核布局整车产业平台,发挥链主企业“虹吸作用”,招引常熟汽饰、安徽胜德、江苏佳通等供应商在金华建厂,外引内聚做强产业集群,有效提升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

针对十条重点产业链,金华逐一制定产业规划、组建专项基金、聘请专家顾问团、确定对应科创平台,明确年度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和举措,将工作任务分解下沉至县(市、区),“全市一盘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面对招商引资新形势,金华体系化推进招商模式变革、打法创新,以“强化统招、着力链招、主动变招、创新专招”持续推动产业链式布局、集群发展。十条重点产业链培育工作由金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总牵头并担任总链长,相关市领导担任各产业链链长,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构建形成产业主管部门、要素保障部门、行政审批部门等高效协同服务格局。

围绕十条重点产业链,金华出台《浙中科创走廊“十百千万”科创赋能工程实施方案》《金融支持十条产业链三年行动方案》等配套政策措施,实施一批研发攻关重点项目,落地一批强链补链项目,引育一批高素质创新人才。

今年,金华迭代“十个一”工作机制,推动重点产业链培育工作从1.0版向2.0版迈进,按照“迭代、补短、赋能、解难、督考”要求,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4月25日,金华“港”“廊”“链”千博招引启动,55家用人单位共推出博士岗位528个、博士后岗位54个,岗位需求集中在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专业领域,将为金华经济高质量赶超发展、创新发展提供新动力。

“链”上发力,蓄势而进。今年,金华力争十条重点产业链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200亿元以上,增速7%以上,制造业投资增速8%以上。

(钱江台记者:邹明明;通讯员:楼盼、杨林聪、张益晓、叶永永;摄影:黄泽振 韩东儒)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