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中,低俗炒作、绯闻丑闻以及八卦现象非常严重。最近,网信部门查处了一批账号,其中一些通过偷拍和跟拍明星的非公开行程,发布未经验证的“爆料”信息;有的假冒“知情人”发布虚假信息;还有的通过“标题党”和虚假预告等方式,恶意吸引流量,制造话题;更有一些账号利用暗语、隐喻等手段,肆意炒作明星八卦,严重破坏了网络生态的健康和有序。
这些账号为何屡屡突破道德和法律底线?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试图通过离奇、耸人听闻的内容来吸引流量,而流量带来的利益让这些账号甘心突破底线。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在制造噱头和造谣炒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些所谓的“大号”,甚至把粉丝量和曝光量当作自己任意为所欲为的“资本”,对自己的越界行为毫不羞耻。面对这些嚣张的做法,不少网友对其“凉凉”表示由衷的开心。
流量再怎么诱人,也不能成为挑战社会公德和法律底线的理由。虽然娱乐明星是公众人物,但他们同样依法享有隐私权、肖像权和名誉权等公民权利,绝不容侵犯。最近某艺人诉邓某某、董某某、武某某名誉权案胜诉,引起了广泛关注。法院查明,微博账号“超能摄影阳阳”和“懂瓜呱”等在网络上捏造不实信息,公开诽谤该艺人,严重侵害其名誉权,法院判决要求被告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并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和维权费用等。这一案例成为明星维权的典型,也提醒大家,法律的红线不能触碰,触犯法律必将付出代价。
网络和文娱行业绝不容成为法外之地。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通过丑化、污损,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犯他人的肖像权;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手段侵犯他人名誉权。《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也明确指出,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侮辱或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名誉、隐私等合法权益的违法信息。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要防范和抵制夸张标题、内容与标题不符、炒作绯闻和丑闻等行为。可以看出,我国法律对低俗炒作、绯闻和丑闻等行为持明确的否定态度。
然而,近期娱乐圈中“流量至上”的观念盛行,畸形的“饭圈”文化引发了一系列乱象,这不仅影响了从业者创作优质文娱产品,还将部分年轻粉丝引入了非理性的追星误区,甚至扰乱了行业风气。这一切背后,部分网络平台对无底线炒作账号缺乏有效监管,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变相助长了这种行为,成为网络乱象频发的重要原因。
要铲除低俗炒作和八卦现象,相关监管部门需要加大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压实平台主体责任,督促平台严格遵守法律要求。对于存在严重问题的账号,应当果断关闭或禁言。同时,还应当聚焦泛娱乐化倾向和低俗炒作现象,坚决整治流量至上的风气和“饭圈”乱象,加强网络执法,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此外,还需要加强对网民的普法教育和网络素养培训,引导大家理性追星,远离畸形的“饭圈”文化,大家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享受健康的娱乐生活。
来源丨法制日报(容易)封面图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