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可信计算:AI安全的新防线,沈昌祥在大会上揭示未来趋势

在11月7日于广州长隆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2024大湾区网络安全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发表了题为“自主可信计算筑牢人工智能安全底座”的演讲,引发了广泛关注。在演讲中,沈昌祥强调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虽然推动社会进步,但也带来了潜在的国家安全和社会风险。他指出,在应对这些挑战时,建设一个主动免疫的人工智能安全产业空间是重中之重。

沈昌祥对“自主可信计算”的定义进行了深入讲解,他提到可信计算通过在计算过程中进行安全防护,以确保计算结果与预期相符,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可预期性。这种技术不仅保障了系统的安全性,更是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基石。值得注意的是,他特别提到的“自主”二字,反映了以中国自主研发的可信计算3.0为核心的技术体系,旨在打破对于外部技术的依赖,确保国家安全。

关于AI大模型的安全问题,沈昌祥明确指出当前面临的风险。他提到,基于大模型的应用虽然推动了智能化的进步,却由于其复杂性和“黑箱”特性,容易导致虚假信息和偏见的传播。他的警示反映了公众与学术界对大规模AI模型的日益担忧,尤其是这些模型可能带来的伦理和法律问题。采用自主可信计算可以有效应对这些风险,通过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减少大模型在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因素。

对于未来的网络安全策略,沈昌祥强调了减少系统脆弱性的重要性。他指出,传统的“封堵查杀”方法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威胁时显得力不从心,需要建立一种动态防护机制,以确保计算过程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这种动态防护机制的本质在于持续对系统进行安全检测和防护,以应对潜在的未知攻击。同时,沈昌祥也提到国家网络安全法律及战略的制定,将对自主可信计算的发展与实施起到积极的支持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可信计算3.0自1992年立项以来,已经成为国家重要信息系统及高科技应用的核心。沈昌祥特别提到,在电力调度系统的应用实例中,可信计算的实施显著提升了系统的安全性,有效防御了网络攻击。这一成功案例不仅为其他行业提供了借鉴,更为我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提供了支持。这种技术的广泛应用标志着探寻自主可信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重要任务。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沈昌祥预测“完备的可信计算3.0产品链”将形成庞大的新型产业空间,将促进与AI、云计算及物联网等领域的深度融合。通过推动自主科技创新,中国将在全球网络安全行业中占据更强的竞争地位。这不仅为相关企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为科技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综上所述,沈昌祥在此次大会上的演讲为中国在人工智能安全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的言论不仅反映了对当前网络安全形势的深刻理解,还展望了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借助自主可信计算,中国的网络安全将更为坚实,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坚强的技术保障。这一战略部署值得各界关注,也为未来的科技发展敲响了警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