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了IPv6 协议的报头结构、包头的扩展、地址表示、域名技术、路由技术以及超长数据传送问题,分析了IPv6
的发展现状并对未来的应用作了展望。
计算机时代2010年第6期
·7·
下一代互联网核心技术IPv6
任
剑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计算机学部,湖南长沙410205)
摘
要:介绍了IPv6协议的报头结构、包头的扩展、地址表示、域名技术、路由技术以及超长数据传送问题,分析了IPv6
的发展现状并对未来的应用作了展望。
关键词:IPv6;互联网协议;协议数据;发展状况
CoreTechnologyIPv6ofNextGenerationInternet
RENJian
(Dept.ofComputerScience,HunanInternationalEconomics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205,China)
Abstract:Theheaderstructure,packetheaderextension,URL,domainnametechnology,routingtechnologyandlongdatatransmissionofIPv6protocolareintroduced.Furthermore,IPv6’scurrentdevelopmentstatusisanalyzedanditsfutureapplicationisforeseen.
Keywords:IPv6;Internetprotocol;protocoldata;developmentstatus
0引言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第二代互联网协议—IPv4,它的最大问题是地址消耗严重,随着越来越没有足够的地址来满足全球的需要,IPv4的问题也就逐渐显露出来:32位的IP地址空间枯涸、路由表急剧膨胀、路由选择效率不高、对网络安全和多媒体应用的支持不够,配置复杂,对移动性支持不好,很难开展端到端的业务等。早在90年代初,有关专家就预见到IP协议换代的必然性,提出在下一代网络中用IPv6协议来取代IPv4。
现在,IP网的基础设施平均每1~2年要全面升级一次,其骨干网带宽的增加速率为每6~9个月翻一番,这个增长速率已经大大超过著名的预测CPU速度增加的摩尔定律(每18个月翻一番),于是下一代的互联网协议IPv6应运而生。采用IPv6的网络将比现有的网络更具扩展性,更安全,并更容易为用户提
供高质量服务。
1IPv6的简介
IPv6是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EngineeringTaskForce)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它是InternetProtocolVersion6的缩写,其中InternetProtocol译为“互联网协议”。IPv6有许多优良的特性,尤其在IP地址量、安全性、服务质量、移动性等方面,其优势更加明显。1.1报头结构
IPv6报头的结构比IPv4简单得多,IPv6报头中删除了IPv4报头中许多不常用的域,放入了可选项和报头扩展。IPv6中的可选项有更严格的定义。IPv4中有10个固定长度的域、2个地址空间和若干个选项;IPv6中只有6个域和2个地址空间。虽然IPv6报头占40字节,是24字节IPv4报头的1.6倍,但因其长
为了简化对XML文档的操作,本文通过将XML文档加载到数据集中,使用下面语句实现XmlDataDocument对象与DataSet对象同步访问。
DimdsAsNewDataSet
DimxmldocAsXmlDataDocument=NewXmlDataDocument(ds)xmldoc.Load(filename)
封装到Web服务中,减少了异构数据类型转换代码的编写量;同时通过访问本地或已注册的服务可以实现异构数据源的动态访问,使分布广泛的异构平台之间能够进行互操作,消除了企业信息孤岛,达到了异构数据资源共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晓艳,曹宝香.一种基于XML的数据集成方案及其关键技术[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6.
[2]张宁林.基于WebService技术的分布式异构数据库的集成[D].东南大学,2004.
[3]赵辉,陶世群等.一种基于XML的异构数据源集成的方法与实现[J].山西大学学报,2005.29(1).
[4]李艳霞,冯百明.基于WebServices的信息集成方案[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30(7).
[5]张恩,刘春红,段德全.基于XML/WebServices的异构数据集成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26(3).
本实现方案也对一些文本文件作了处理,这是通过http://www.wendangxiazai.com提供的程序在DataAccessService类中添加TextAccess()函数实现的。对于具有一定结构的文本,可用与结构化信息相同的处理方式来处理。
3结束语
Web服务具有跨平台性、功能复用性和标准化接口,且开发与部署比传统中间件简单。本文所提出的基于Web服务的数据集成模型,以XML作为技术支撑,把对各种数据源的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