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吴仁宝走了10年,曾经的天下第一村为何走下了神坛?

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

2013年3月18日,吴仁宝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享年85岁。当天,数万名华西村村民自发涌上街头,目送这位被称作“老书记”的领袖最后一程,场面庄重而感人。

三十多年前,华西村因“富裕”二字而名声大噪,成为全国闻名的“天下第一村”,而正是吴仁宝带领华西村人民创造了这段辉煌历史,成为新时代的领路人。

如今,十年过去,那个曾经人均存款超过百万元的华西村似乎突然“销声匿迹”,许多人已经很久未听到关于它的新闻。

华西村是已经走向衰落,还是新一代领导人选择了低调?或者说,长时间的平静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

以粮为纲的岁月

1957年底,年仅29岁的吴仁宝被调任江阴县华士乡,担任华士公社17大队党支部书记。这个地方距离他的出生地不足6公里,吴仁宝一生几乎未曾离开过这片故土。

四年后,随着华西大队从公社17大队分立,吴仁宝当选为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自此开始了他长达五十年的华西改造之路。

半个世纪后的华西村是富裕的典范,而半个世纪前的华西大队则是极度贫穷,甚至穷到村民难以娶媳妇的地步。

虽然贫穷,却激发了吴仁宝的斗志,他经常走在田间地头,思索如何带领社员摆脱贫困。

眼前的现实却是一团乱麻。华西大队初立时,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耕地更是零散且狭小,地势低洼,水利设施匮乏,每逢雨季,田地成了泥泞不堪的“烂泥村”。

别说致富,连填饱肚子都成了问题。

1964年,响应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吴仁宝远赴山西学习先进经验。归来后,他带头发动建设电站和水渠的“造村运动”。

同时,他提出了“吨粮田”的粮食生产目标。尽管当时农业技术落后,一亩地收获三百多斤已属不易,吴仁宝的目标在当时被许多人视为痴人说梦。

社员们习惯了靠天吃饭,但吴仁宝没有气馁,他明白,要赢得村民信任,必须展示真本事。

他每日早出晚归,亲自参与平整土地、修筑水利、插秧种植等农事劳动,事必躬亲。

村民看到吴书记的辛勤付出,也逐渐愿意跟随他投入田间劳动。

努力终有回报,仅用一年时间,水稻亩产就从不到350斤提升至1050斤。

除去交公粮,村民手中留有大量余粮,填饱肚子不再是问题——这是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事。

1972年,华西大队粮食亩产首次突破一吨大关,成为“农业学大寨”的典范。

吴仁宝名声大振,但他深知,农业虽能填饱肚子,却不能带来真正财富。

工业致富之路

经过深思熟虑,吴仁宝决定探索“工业致富”的路径。彼时,全国农村依然热衷于发展农业,而他却将目光投向了五金加工。

吴仁宝的想法一出,遭到村民强烈反对。在“兴无灭资”的年代,兴办工厂被视作资本主义逆流,轻则被训诫,重则可能入狱。

然而,经过十多年的信任积累和坚定信念,吴仁宝终于说服了大家。

五金加工厂悄然建起,为防止外人窥视,厂区四周筑起高墙,每逢检查,厂门第一时间紧闭。

虽然只生产一些螺母螺帽等小零件,但这些都是必需品,大厂往往不屑于此,华西村五金厂因此没有竞争压力。

厂刚开张时,一天的利润就能达到近百元,这远比种地挣钱快多了。

自此,华西村迈出了致富的第一步,村民生活逐渐好转。

1978年,华西大队固定资产超过100万元,200多户村民住上了砖瓦房,还建起了幼儿园和小学。

十几年间,在吴仁宝领导下,华西实现了从贫穷到富裕的根本转变。

改革开放浪潮吹进华西,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不再以大队为单位,而是将土地“分田到户”。

这对大多数农民是利好,可吴仁宝却明确反对,理由是华西已达到“吨粮田”目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较高,依赖工业收益修建了完善的水利设施。

若实行分田到户,过去的努力恐将付诸东流。

在吴仁宝的建议下,华西村将500多亩粮田承包给30多名技术娴熟的种田能手,绝大多数劳动力转向工业发展。

在他的带领下,村民外出学习技术,归来后陆续建立锻造厂、带钢厂、铝材厂、铜厂等,涉及冶金、纺织、有色金属等领域的企业达40多个,95%以上的劳动力投入工业生产。

1980年,华西大队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亿元,成为江苏省首个“亿元村”。

吴仁宝因此被推举为江阴县委书记兼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

次年,他被提名调任苏州地委农工部副部长,但53岁的他毅然放弃官场晋升,选择继续留在华西担任书记。

十年光阴转瞬即逝,1991年华西村企业产值已达3亿多元。

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吴仁宝带领村民不断开拓创新。

1994年,华西村成立华西集团公司,成为国家级大型企业,旗下涵盖58家企业,业务涉及化纤、针织等多个领域。

华西村的名气一时间传遍全国,成为“天下第一村”的代表,吸引无数人前来考察学习。

与此同时,吴仁宝将目光投向旅游业,打造“旅游王国”。

华西村兴建了百米金塔、千米巨塔、万里长廊等旅游景点,既体现了“天下第一村”的气派,也吸引了大量游客。

父子交棒的必然

2003年,吴仁宝卸任华西村党委书记,儿子吴协恩接过领导棒。

2004年前,钢铁、纺织和旅游是华西村三大支柱产业,但钢铁行业波动剧烈,纺织毛利不断下滑。

吴仁宝一代视这些工厂为心血结晶,而吴协恩却果断关闭了多数传统工厂,因此被称为“关厂书记”。

坊间传言,若非吴仁宝当年的威望撑腰,吴协恩早已被赶下台。

2005年,华西村GDP达到300亿元,人均年收入约100万元。

但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华西村作为全国知名的富裕村庄,面临国家调控和激烈市场竞争。

吴协恩果断关停传统产业,转而重点布局金融领域,全面进军银行、证券、期货、基金等行业。

华西村凭借实业发家,如今依靠金融投资稳固财富。

吴协恩曾表示,华西将争取获取所有金融牌照,并与他人合作参与政策限制业务。

目前华西村控股稠州银行4.82%,持有联储证券11.73%,江苏银行0.24%,华泰证券0.11%的股份。

他还成立了“一村资本”,管理资金近200亿元,重点投向TMT大文化、医疗健康、新能源、芯片半导体、云计算等前沿产业,投资了宁德时代新能源、英雄互娱等龙头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华西村第三代也开始崭露头角。

吴协恩长子孙喜耀(随母姓)瞄准娱乐产业,2016年9月创办耀宇文化,涉足直播、电子竞技和游戏产业,收购多家电竞俱乐部股份,成为英雄互娱股东之一。

次子吴茂则已担任上市公司华西股份副总经理,协助父亲管理庞大业务。

在吴家父子的引领下,华西村依旧稳步发展,村民依旧享受别墅和豪车生活。

为何华西村会出现“销声匿迹”的现象?

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多村镇富裕起来,华西村的领头羊光环不再突出,存在感自然减弱。

另一方面,华西村的构成复杂。

吴仁宝时代,为了实现先富带动后富,周边多个村庄主动合并进来,形成了以原始华西村为核心、辐射四方的“大华西”。

其中一村和二村为核心,三、四、五、十二、十三村发展工业,六至十一村重点发展旅游和粮食生产。

老华西村的村民住在独栋别墅,庭院错落有致,鸟语花香。

其他村民虽收入较高,工作方便,享受较多福利,但生活水平与普通地方差别不大。

昔日独领风骚的华西村,逐渐被更多富裕村镇追赶,逐渐淡出大众视野。

这并非华西村衰退,而是因为大家都在进步,变得更加富裕,不再需要仰望昔日的“带头大哥”。

相信吴仁宝在天之灵,也会为此感到欣慰和自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