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最猛过江龙——南向资金单日爆买港股 201.84 亿港元,今年合计净买入规模直接怼到 8200.28 亿港元,超过去年全年的 8079 亿港元,创下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本周,公募债基遭遇今年 1 月债市回调以来的最大单日赎回,周四单日卖出规模近千亿。
主动权益基金似乎也迎来拐点,2022 年 12 月以来持续缩水的混合基金,6 月份额新增近 100 亿份。
周五,寿险产品 ” 降息 ” 在即,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确定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 1.99%,比前值(2.13%)下降 14 个 bp(基点)。
再结合 6 月的社融数据来看,M1、M2 增速环比回升,且 M2-M1 剪刀差收窄,种种迹象之下,资金拐点要出现了吗?
1
南向资金今年爆买 8000 亿
周五,五连涨的港股迎来调整,恒指、国指、恒生科技指数均跌 1%。
南向资金立马出手抢筹,净买入港股 201.84 亿港元,创今年 4 月 22 日以来单日净买入额新高,今年合计净买入 8200.28 亿港元。
其中: 净买入盈富基金 72.8 亿、恒生中国企业 14.35 亿、中国人寿 9.54 亿、中芯国际 7.81 亿、小米集团 -W 7.7 亿、美团 -W 3.3 亿、三生制药 3.15 亿、腾讯控股 1.19 亿; 净卖出快手 -W 6.66 亿、药明生物 1.97 亿、国泰君安国际 1.16 亿。
毋庸置疑,南向资金是港股今年最强的资金流,已经连续第 25 个月净买入港股,堪称最强过香江猛龙。
同时,AH 股溢价收窄成为近期市场焦点,今年以来 AH 溢价指数逐渐脱离过去几年 130-150 的运行区间,周五恒生 AH 溢价指数跌至 123.52 点,创 2020 年 6 月以来低点。
瑞银指除非有大规模额外流动性进入 A 股,否则 AH 溢价会维持在现时所处中期区间内之低位。
天风证券认为,同样的资产(资源股、金融、中字头)港股上涨幅度高于 A 股,背后原因可能一是以 AI 期权 + 民企改革 + 中国科技资产逻辑,港股率先完成重估;二是配置型机构以红利的名义重估港股旧经济,目前成为增量资金不断推动。
该团队认为,如果这个趋势延续,那么 AH 溢价指数可能往下突破,相反,如果认为港股红利近期超额较多、 A 股核心资产应该均值回归或者补涨,那么可以进行做多 AH 溢价的交易。
2
债市再次面临赎回压力
本周债券市场出现明显回调,债市连续 7 日收益率上行,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 1.66% 一度上行至 1.75%。
据媒体报道,7 月 21 日至 25 日,纯债型基金连续五个交易日呈现净赎回态势。其中,7 月 24 日单日赎回近千亿规模,创 “924” 以来的新高,浙商银行债券投资部称之为 ” 被商品和权益暴击的一天 “。
华安固收团队指出,7 月 24 日的赎回力度明显强于今年 2 月,仅次于去年 10 月赎回潮,与去年 8 月的赎回力度大致相当,并未出现超额砸盘,预计 7 月 25 日的数据整体仍为净卖出。
该团队认为 ,本轮债市调整已经持续 4 日且 10Y 国债上行幅度约为 7bp,预计如果后续赎回指标企稳,债市回调将相对可控,当前的卖出力量主要为基金。
实际上,保险机构已经连续 3 个月减持国债。华安固收团队统计数据发现,根据中债登口径,4 月、5 月、6 月保险机构对国债持有量分别减少 89 亿元、74 亿元、12 亿元。
减持规模虽然不算高,但考虑到此前保险机构主要是超长国债的主要配置机构之一,险资的转向值得关注。
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国债利率持续攀升的本周,ETF 资金逆势抄底超长期限国债 ETF,30 年国债 ETF 博时、鹏扬基金 30 年国债 ETF 本周分别净流入 52.72 亿元和 36.73 亿元。
( 本文内容均为客观数据信息罗列,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3
主动权益基金拐点来了?
中基协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公募基金总规模为 34.39 万亿元,较 5 月的 33.74 万亿元增长 6519 亿元。这是自 2024 年初以来第九次创历史新高。
在 2022 年 12 月后持续缩水的混合基金在 6 月呈现 ” 规模、份额双增 ” 的改善趋势,规模增长 1213 亿元至 3.68 万亿元,份额较 5 月的 3.03 万亿份小幅增长 97.16 亿份。
背后主要得益于基金的新发市场 6 月呈现明显回暖迹象,新成立 155 只新混合基金,发行 1221.24 亿份。
考虑到新发市场发行的 1200 亿份,意味着存量混合基金在 6 月依旧赎回,表明 ” 回本赎回 ” 现象依旧持续,但可以关注边际改善的趋势能否持续。
同时 6 月的货币基金呈现 ” 规模、份额双缩 ” 的情况,6 月规模、份额分别环比减少 1675 亿元、1645.56 亿份。
从市场规模最大的余额宝货币基金的近一年七日年化收益来看,可以明显看出收益曲线持续下滑,从 2025 年 2 月 1.58% 到如今的 1.09%,逼近跌破 1%。
收益率持续下滑的情况下,专业的 ” 薅羊毛党 ” 也出现了。
据专业的财经新闻媒体报道,近期,部分机构资金悄然通过第三方代销机构频繁进行申购、赎回货基的操作,以攫取可观的套利收益。
这背后的套利逻辑就类似我们在假期倒数第二天进行的国债逆回购操作,本质是利用货基 ” 按日计息、申赎时间灵活 ” 的特性,结合代销机构的更宽松的申赎政策,以 ” 短时间占用资金、低操作成本 ” 赚取确定性收益。
如此长期频繁操作的背后是对货基原持有人收益造成实质性摊薄。” 如果是周四申购,下周三赎回,资金入账 2 天,却要分走 6 天收益。” 某货基人士如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