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这东西,说小是文章的眉眼,说大是时代的回声。古人讲“题好一半文”,不是说标题能包办一切,而是说它得像座桥,一头连着作者的心血,一头接着读者的心坎。可如今,有些标题却成了“流量捕手”,专靠花架子、鬼把戏勾引眼球,这就走歪了路。中国记协最近在微信公号上刊文点出这事儿:莫让标题沦为流量傀儡。这话算是说到了根子上——标题该当思想的摆渡人,而不是流量的跟屁虫。
好标题从来都是有骨头有肉的。“西北角”三个字,范长江就立起了黄土地的苍茫与求索;魏巍一句“最可爱的人”,让保家卫国的战士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穆青写“县委书记的榜样”,让焦裕禄精神成了照进千万干部心里的光。这些标题,没有华丽辞藻,却像刻碑一样,把时代精神凿进了人心。近年的好作品也一样,《两名基层干部的“鸡毛信”》藏着民生的重量,《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裹着扶贫的芬芳,它们不用“震惊”“必读”唬人,而是用精准的意象,让读者心甘情愿走进文字深处。这就像老北京的胡同招牌,“六必居”“内联升”,简简单单几个字,透着百年的讲究与诚信。
可现在有些标题,愣是把自己活成了“江湖骗子”。要么玩“断章取义”的把戏,明明是邻里纠纷,偏写成“惊天血案”;要么搞“情绪绑架”,一句“不转不是中国人”,把公共讨论变成了道德胁迫。更有甚者学“标题算命”,什么“你绝对不知道的秘密”“最后三天,错过后悔一辈子”,点开一看,不是鸡汤就是广告,活脱脱“挂羊头卖狗肉”。某平台统计,带“惊人内幕”字眼的标题点击量高出30%,但用户停留时间不足8秒——这哪是阅读?分明是上当后的逃离。当标题沦为“骗点击”的工具,新闻就成了“狼来了”的寓言,伤害的何止是读者信任?更是整个社会的认知生态。
为啥“标题党”屡禁不止?说到底,还是流量崇拜在作祟。有数据显示,某些平台的“震惊体”标题点击量能比正常标题高3倍,这背后是真金白银的诱惑。于是有人把新闻标题当成股市K线图,整天琢磨怎么“拉涨”;有人把编辑台变成网红直播间,对着算法摇尾乞怜。可别忘了,“狼来了”喊多了,真出事时谁还会信?去年某平台报道山洪灾害,标题非要搞“美女记者冒死追踪”,结果评论区全在骂:“灾情当前,能不能干点正事?”这就像做生意缺了诚信,赚了一时快钱,丢了长久口碑。
真正的好标题,从来不是流量的追逐者,而是思想的摆渡人。《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个设问,就把凉山的沧桑巨变说得诗意盎然;《白鹤之约》没喊口号,却让人记住了人与自然的约定;《再造一个新广东》不用夸张,写出了改革者的气魄。这些标题像老北京胡同里的茶馆幌子,看着朴素,里头藏着百年故事;像江南水乡的乌篷船桨,轻轻一点,就划进了人心最软的地方。它们不搞“标题内卷”,不争“流量C位”,只是老老实实把新闻的筋骨、思想的温度亮出来,反而成了读者心头的“白月光”。
现在AI能批量生产“爆款标题”,算法能精准算出“点击密码”,但机器写不出“最可爱的人”那种温度,算不出“县委书记的榜样”那种分量。因为真正的标题,是作者对时代的思考,对人心的理解,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打磨。它不该是算法的产物,而该是思想的结晶;不该是流量的附庸,而该是文明的摆渡。
治愈“标题焦虑症”,得三方开药方。平台要当“守门人”,算法不能唯点击论,某新闻客户端试行“标题诚信分”,对夸张表述自动降权,三个月内用户阅读时长反升40%,证明读者要的是“价值”不是“刺激”。从业者要重修“标题观”,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要求标题“五个W一个不能少”,今天技术先进了,更不能开倒车。读者也需“标题素养”,遇到“不转不是中国人”之类,不妨用苏格拉底的“三重过滤”:真实吗?善意吗?重要吗?三关不过,手指一滑,就是对垃圾信息最好的“投票”。
给标题以文明,而非给文明以标题。当我们在“小编体”“震惊体”中浸淫太久,镜面就会蒙尘。不妨重温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没有感叹号,没有形容词,六个字如祁连雪峰般巍然。八十多年后,我们依然能从那标题里,触摸到一个国家的筋骨与体温。这,才是标题应有的分量。(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