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深”“向优”拓展空间 一颗“红莓”的价值链如何延伸(上篇)

江苏是我国最大的草莓出产省份之一,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规模栽培草莓。据江苏省农科院果树所统计,今年江苏省草莓栽培面积达31万亩,产量逾58万吨,产值近100亿元。

近十余年,国内草莓消费量随着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而迅速增长,今年我国草莓表观消费量较2018年增长近三分之一。专业机构统计,2023年全国新鲜草莓市场销售额约600亿元,占全球市场的近一半。当前国产草莓的最大消费市场依然在国内,而国内市场消费的草莓90%以上用于鲜食,仅不到10%用于加工。江苏草莓消费量居各省前列。

草莓产业既是“甜蜜产业”,也是“金色产业”和“绿色产业”,是江苏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与标志性产业。一颗“红莓”在江苏的价值链长度与宽度究竟如何?怎样才能充分延伸,带动江苏水果产业乃至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江苏气候温和,土壤肥沃,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消费水平较高,一直是我国优质草莓主产区和主要消费市场。江苏草莓种植区域分布广泛,包括南京、镇江、苏州、、盐城、淮安等。句容市白兔镇1983年就开始种植鲜食草莓,被誉为“中国草莓之乡”。此外,“溧水草莓”“东海黄川草莓”“盐都草莓”“贾汪耿集草莓”……知名产地遍布大江南北。江苏省现代农业(草莓)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赵密珍概括:当前江苏草莓产业的升级日益显著,如设施化水平不断提高、品牌化进程不断加快、休闲功能深化拓展,依托草莓种植建立的“家园、田园、果园、花园”农旅复合模式已推广至全省。

然而,作为国土资源约束较紧的东部省份,经过近十年的不断扩容,江苏草莓种植的潜在空间已极其有限,远不及面积广阔的华北、西部省份。如,辽宁丹东一市的现有草莓种植面积就达20万亩,相当于江苏全省的三分之二。因此,江苏草莓产业亟须“向深”“向优”拓展新空间。

2023年,江苏草莓亩均产量约1750公斤,亩均净利润1.3万余元,在各省之中处于较高水平。专家分析,这主要源于江苏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相比其他省份种植主体更高的投入水平,以及作为发达地区的本地市场消费优势。但业内人士直言,江苏草莓的规模化经营水平还不高,整体品牌溢价水平不及辽宁、安徽、浙江等其他主产区,且销售局限于产地周边,省外市场占有率不高。这些都制约着整个产业链价值的提升。

专家指出,迄今为止,江苏草莓产业仍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平均种植与经营规模很小。一般认为,种植面积在5亩以内为小规模,5亩至10亩为中等规模。据专业机构调查,迄今全省草莓种植主体的平均种植面积为7.5亩;小规模农户是江苏草莓种植主要群体,占比53.63%。

从种植面积看,红颜、久香、甜查理、宁玉等一直是江苏最具优势的草莓品种。近年来,白雪公主、妙香等新品种植面积虽有所增加,但种植主体——尤其是大多数莓农的接受度不高。一方面,其种植面积普遍较小,技术与经验均有限,难以确保新品产量;另一方面,莓农缺乏预测市场供求变化的能力,冷链与营销能力弱,很难承受种植新品带来的市场风险。

省内各主产区中,镇江句容、连云港赣榆、淮安盱眙等地小规模种植占比超过75%,南京、苏州、盐城等地中等以上规模种植占比超过70%。种植规模叠加市场渠道,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地不同的收益水平。

据统计,2023年江苏全省草莓种植亩均年收入为25930.65元。其中,镇江地区最高,达38387.16元,其户均规模虽小,但市场渠道多元,规模化经营水平更高的南京、苏州达到3万元。全省草莓种植亩均年净利为13464.95元,苏州、镇江等地区最高,超过15000元,原因相似。

业内人士认为,这不是草莓产业独有的问题,在我国鲜果业普遍存在,产业链整体呈现标准化、机械化、数字化水平“三低”。究其根本,传统发展模式造成产业链整体运营效率不高,从种植、流通到加工,各环节利润皆偏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中国草莓年产量、种植面积居全球之首,但因缺乏规模经营,机械化水平仍较低,人工成本占到了生产成本的50%至60%。果农多为家庭式零散种植,无法以销定产,存在盲目跟风现象,下游议价能力弱。

近几年,持续遭遇上述问题后,江苏一部分草莓优势产区——尤其是这些产区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开始迈出新的脚步,“深化”和“优化”拓展现代化草莓产业的地域空间。

截至今年6月末,南京市溧水区的设施草莓种植面积已达3万多亩,拥有全省最大的设施草莓种植基地——傅家边基地。数字化、智能化设施加持之下,2022年以来,该区草莓年产量持续超过3万吨。

句容市白兔镇是江苏草莓种植的发源地和核心区之一,其草莓产业已历经40多年,诞生了“万山红遍”“云兔”“柏生”等一批名牌。三年前,该镇新建了徐村草莓种植示范基地,种植国内外草莓30余种,引进了高标准化草莓育苗棚、草莓连栋高架种植棚、智能玻璃温室大棚等,以及高架草莓根部水加热、环流风机、燃油加温、预冷库等新型生产设施。迄今,上述现代化种植设施与种植模式已是该镇草莓专业合作社的“标配”。目前该镇的草莓种植规模、单位产量和效益遥遥领先于江苏绝大多数乡镇。全镇种植面积虽仅有5000多亩,但年产值超过2亿元,380余户莓农的户均收入达12万元。

现代化农企实力较强,能够更好地抵御市场风险,拓展更为积极,经营效益更显著,对于农民的带动力也更强。南京金色庄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英强告诉记者,自2017年在溧水创立至今,该公司营收年均增长逾35%。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是来自大型名牌经销商的订单,面向全国的中高端销售渠道得以不断拓展。其草莓最大日发货量可达400吨,最远发货目的地是乌鲁木齐。与金色庄园长期稳定合作的7000余户莓农,户均年收入可达30万元。“金色庄园创新创业中心”2022年成立,已培养了33位年轻“合伙人”,扩大新品种草莓种植面积百余亩。该公司免费提供土地、设施技术及生产资料,这些“新农人”负责种植和管理,公司再统一收购鲜果、给予分成。据悉,“合伙人”每年可获得每亩2万元至3万元的纯利润。

江苏经济报记者 王峻峰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