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
赵沁平多年来一直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进行虚拟现实技术和系统研究,是中国的虚拟现实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中国工程院评)

院士简介


赵沁平,1948年4月出生,山西介休人,计算机软件与虚拟现实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科技委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仿真学会理事长、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副主任。

科研综述


赵沁平院士多年来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进行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防科技预先研究等20余项国家科研任务。
作为我国最早从事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者之一,坚持开展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基于广域专用计算机网络的可支持异地分布式虚拟现实应用的支撑环境DVENET;主持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布交互仿真应用程序开发与运行平台BH _RTI、和实时三维图形平台天绘;基于上述成果组织开发了若干有影响的虚拟现实应用系统。
创建了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专业委员会。兼任《中国科学》F辑、《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副主编,《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等学术刊物编委。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0 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9项。

院士动态


虚实融合的数字体验展现了未来数字世界发展的趋势。无论是消费领域还是行业领域,“虚拟现实+”正在催生各行业生产模式变革,是数字经济的七大重要产业之一。
3月31日,在2023赛迪论坛电子信息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沁平作题为《虚拟现实助力数字化转型》的主题演讲。赵沁平指出,无论是优质虚拟现实内容缺乏,还是产业生态不够完善,很大的原因在于基础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当前虚拟现实正在从1.0向2.0阶段演进,需要更强的智能化和互通性、演变性等技术创新,这就要求我国持续进行虚拟现实研究创新,使我国率先实现跨越,引领虚拟现实和混合增强智能的发展与应用。
赵沁平表示,互联网1.0是“计算机网”,连接对象是电脑,应用主要是社交和市场营销。互联网2.0是“物联网”,连接对象从电脑扩展到万物,其应用扩展至行业生产和生活服务。随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新的互联网应用,其核心需求是构建虚实融合网络。虚实融合网络,我们称其为泛联网,其连接对象扩展到物理对象的数字孪生、人的化身和数字原生对象,再次突破互联网连接边界,成为互联网3.0,为实现人类在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共享生存并自由穿梭的开辟了希望之路。

扫码关注
陕西国杰院士专家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