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
三年后的建文四年六月十三(1402年7月13日),燕军攻入应天府(南京),明朝的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关于他的命运,无论是生死,还是是否逃亡、出家为僧或道士,一时之间,众说纷纭,成为了明朝历史中的一大谜案。朱允炆的下落成为了继承权争斗中的核心疑团,至今依然没有确凿的答案。
万历皇帝的兴趣:
时光流转,一百七十年后,万历皇帝登基,成为了明朝的第十四任皇帝。对于建文帝的下落,万历帝显然很感兴趣。有一次,在结束了日常讲议后,万历帝向首辅张居正询问:“有人说建文帝当年逃脱了,是真的吗?”
张居正的回应被详细记录在《明神宗实录》中。根据记载,张居正以冷静的语气回答说:“历史记载中并没有此事,但先朝的老臣常谈此事。传言建文帝在靖难之变中逃出宫城,剪发披缁,借道出逃。此后,他四处游荡,无人知其所踪。直到正统年间,有人在云南的邮壁上看到一首诗,诗中有‘沦落江湖数十秋’的句子。一个御史发现异常,将其召见,问他为何如此,老人答道‘吾欲归骨故园’。经过确认,发现这人竟是建文帝。此事传到京城,经过宫中确认,确实无误。但他当时已年近八十,至今没人知道他最终如何结局。”
此话传达出当时社会中流传的关于建文帝去向的普遍看法与种种猜测。
朱棣的内心困扰:
作为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朱棣通过靖难之变夺取了皇位,这一过程一直是他内心的痛点。为了合法化自己的政变,并掩盖那些历史真相,朱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命令销毁建文时期编纂的《明太祖实录》,并重新改写这本记录了朱元璋一生事迹的史书。许多关于当时历史的真相,在这本书中彻底消失。
其次,对于已经做了四年皇帝的朱允炆,他既不称其为惠帝,也不再称其为建文帝,而是称其为“建文君”,事实上无视了第二任皇帝的存在。
更甚者,朱棣对外宣称建文帝因羞愧自焚而死,试图让人相信,篡位者并非朱棣,而是自认为愧对天下的朱允炆。朱允炆似乎是在良心发现后,以死谢罪。
朱棣的寻找与怀疑:
虽然朱棣公开宣称建文帝已死,但他并未放松对建文帝下落的追寻,心中仍存疑虑。为了确认朱允炆的结局,他做了以下两件事。
一方面,朱棣担心建文帝可能逃到国外,于是他秘密指派郑和进行下西洋航行,借此寻找建文帝的踪迹。
另一方面,朱棣派遣了户科都给事中胡濙,以寻找道长张邋遢(张三丰)为掩护,实际是调查建文帝的行踪。这一调查持续了长达十四年。
当胡濙最终报告发现建文帝的踪迹时,朱棣正处于睡眠中,他匆忙起床,召见胡濙,整夜密谈。胡濙透露建文帝的踪迹出现在西南地区,这让朱棣消除了建文帝可能在国外重振的疑虑。
胡濙的回报与怀疑的解开:
正德六年(1511年),祝枝山在《野记》中提到,“建庶人(永乐年间官方对建文帝的称呼)国破时,削发披缁骑而逸”,这再次提到了建文帝的逃亡。
郑晓与建文帝的谜团:
在许多野史中,建文帝的去向被详细描述。嘉靖年间,曾任兵部尚书的郑晓在其所写的《建文逊国记》中提到,朱允炆出生时,颅骨有些偏斜,朱元璋预感到他难以善终,于是为他准备了一个盒子,里面装着剃发的工具,似乎预示着他将有一段不同寻常的命运。郑晓在书中这样描述:“帝之生也,顶颅偏,高皇知其必不终,兴匣髡緇之具戒之日:必婴大难,乃发此。以故遂为僧去。”
这段话暗示了朱元璋早就预料到建文帝将面临大难,并为他准备了剃发为僧的物品,似乎在为其将来的命运作出了安排。
建文帝在云南的诗句:
建文帝在云南的题壁诗中,流露出他心中无尽的悲愁。一首诗中写道:“沦落江湖数十秋,归来白发已盈头。乾坤又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另一首诗则充满了他对命运无奈的感慨:“风生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这些诗句透露出建文帝对自己身世的深刻思考,也表达了他对失去家国的无尽哀痛。
结语:
虽然关于建文帝下落的各种说法层出不穷,始终没有确凿的证据,但他的命运仍然是明朝历史中永远的谜团。他究竟是死于非命,还是如某些说法所言,成为了一个流亡者,背离了辉煌的皇帝之路,最终不知所终,依然令人遐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