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长青,男,1966年2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上高街道北上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长青是一位退伍军人,有着40年党龄。他将一片赤子之心融入家乡发展的沃土,坚守铁皮板房12年,将家乡打造为安居乐业的“省级文明村”,在泰山脚下奏响了“兵支书”带领家乡父老实现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乐章。吴长青曾获山东省优秀复员退伍军人、“山东好人”等荣誉。
“三不铁律”绘就家乡振兴梦
2005年,39岁的吴长青刚退伍不久,彼时他经营的餐馆生意红火,收入远超普通村干部。但家乡北上高村的状况却让他揪心,集体资产被侵占,270万元债务压身,人心涣散,水电费无人缴纳,村集体垫付400多万元。在一次上访纠纷处理会上,上级领导一句“这么大的村,100多个党员,连个能干事的书记都选不出来,以后大伙还有什么盼头”刺痛了这位老兵。“我来当村支书,不改变村子面貌,绝不卸任!” 就这样,他放下蒸蒸日上的生意,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
上任伊始,吴长青便与村“两委”成员深入交流,分析村庄现状,共同探寻破局之法。他们明白,想要改变村庄面貌,必须先从人心抓起,而村干部的廉洁自律、公平公正是赢得民心的关键。于是,吴长青与村“两委”一班人约法三章,定下“三不铁律”:班子成员及近亲属不得插手工程、不得干预集体资产租赁、不得建违章建筑。这三条铁律,一守就是20年,为村庄的规范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板房坚守托起群众安居梦
2009年北上高村旧村改造,拆迁现场,作为临时村“两委”的铁皮板房刚搭起来时,谁也没想到吴长青会在这里一待就是12年。“只要一户村民没住上新楼,咱就不挪窝!”他拍着胸脯的话,成了村民心里最稳的底。面对拆迁难题,吴长青带领党员连续三天驻守现场化解矛盾;两个月里,村“两委”开了24次党员大会,改了16稿安置方案;走遍全村,收集了86条意见,最终定下“最好的楼层给村民,村集体只留1、2层楼和顶楼出租”的规矩。旧村改造启动后,最难的是让村民放下顾虑。有位租住在外的老人生命垂危,房东催着搬家,吴长青急得红了眼:“住我家去!”可老人家人怕“不吉利”,坚持不肯。最后老人在临时板房里离世,吴长青帮着料理后事时,攥着拳头在心里说:“新楼必须快点建,不能再留遗憾。”
拆迁要占村民快成熟的麦子地时,吴长青蹲在地头陪村民淋了一上午雨。“眼看到嘴的粮食没了,我心疼啊。”村民叹着气,他劝慰说:“嫂子,咱先顾长远,以后日子会更稳。”那天的雨打湿了他的衬衫,却捂热了村民的心。夏天的板房像蒸笼,40℃高温里,他光着膀子改安置方案;冬天的板房像冰窖,就揣着热水袋开会。亲戚想包工程走后门,被他当面拒绝:“我要是开了口子,咋对得住信任我的乡亲?”
3000套回迁房分配时,他定下“最好的楼层给村民”的规矩,全程透明,没出一点纠纷。2021年最后一户村民搬进新家时,他站在板房门口,看着崭新的居民楼,心里那块石头总算落了地。这12年的坚守里,装着群众的安居梦,更藏着一名基层干部“以百姓心为心”的赤诚。而吴长青的家人,从最初的担忧反对,到后来看到他为村庄付出的心血与努力,也慢慢理解并全力支持他的工作,在背后默默为他撑起一个温暖的后方。
创收惠民夯筑村民共富梦
“集体富了不算富,家家户户都好才是真富。”这是吴长青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心里装着一本“致富账”:引进一个企业,就能多些就业;村里收入多一分,村民福利就厚一分。
2019年北上高村引进宝盛酒店时,企业嫌停车位少、货梯不够,想解约。吴长青连夜开会:“企业是来帮咱致富的,得让人家踏实。”紧接着,扩建停车场、换货梯,集体闲置房改成员工宿舍,满满诚意最终留下了企业。酒店开业后,136名村民在家门口上班,村集体收入增加了,村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上下班了,都有了稳定的收入。
吴长青总说“要给年轻人留机会”。上级政府持续优化创业生态,从协调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到组织专业团队下乡开展技术培训,一系列实打实的支持为乡村沃土注入了活力。一加口腔诊所的孟振就是听了这话回的村:“吴书记帮我跑手续、减租金,现在既能照顾爸妈,又能给乡亲看病。”村里像孟振这样的“归巢青年”不少,带动着医疗、电商等新业态也慢慢火了起来。在他的带领下,北上高村从负债几百万元的“三乱村”蜕变为集体资产超十亿元的幸福村。
村集体富了,吴长青首先想的是如何改善民生:投资新建了4000平方米的省级示范幼儿园,扩建了小学;社区卫生所里,村民能免费体检;60岁以上老人每月领300元补贴,90岁以上的老人过生日还能收到蛋糕;二孩家庭奖2万元、三孩家庭奖3万元,二孩入园每年减免1440元、三孩全免费……“现在住得舒服,挣钱方便,连娃上学都省心。”村民孙其兰说这话时,手里的秧歌红绸舞得格外欢。这创收惠民的背后,是一名基层干部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户的初心,更是共富梦的生动注脚。
文明浸润种下乡亲幸福梦
“不光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吴长青把村里的老房子改成村史馆,老缝纫机旁摆着新社区沙盘,墙上挂着1971年的老党旗——那是他特意让人珍藏的,“老辈的初心不能丢”。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常有村民来学手艺、听讲座。吴长青发起“好媳妇”评选18年,谁家媳妇孝顺,全村都知道;秧歌队、广场舞队一到傍晚就热闹起来,大红绸子映着新楼,成了村里的风景线。“北上高大集”开了后,志愿者带着理发、修家电的工具来赶集,老人们坐着聊天,孩子们追着糖画跑,传统与现代交织出一片祥和。
吴长青建起了文化长廊、健康公园,有老人说公园没路灯,他第二天就安排人装上;有人嫌活动场所小,一个半月就建起带轮椅通道的休闲廊。96岁的宋其香常说:“长廊里亮堂,老姊妹们心里也亮堂,这日子比蜜甜。”这文明浸润里,是乡亲们看得见的幸福,更是乡村振兴最暖的底色。
如今的北上高村,高楼林立、干净整洁,社区里笑声不断。从“三乱村”到“文明村”,吴长青用20年光阴证明:心里装着群众,脚下就有力量,日子就有奔头。(责任编辑:郭雯 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