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汽车上市公司研究,(https://xueqiu.com/5326209556/193714142)
在我上一篇文章《行稳致远和赌性坚强:哪条路更适合均联智行?》中写道,在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中(其实也包括其他产业),有两种相对极端的风格。风格之一就是,风格之二就是赌性坚强。在我看来,就是行稳致远的典范,而赌性坚强的典范则是。
那么,子公司均联智行可能的发展风格是什么呢?
⭐三个关键考量
其一:并购式发展就如同驯服千里马,驯服好了,那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日千里。驯服不好,那可能方向都跑错了,大幅倒退甚至被摔的全身骨折。从这么多年的经验来看,其管理层应该是认为自己初步驯服了这匹“千里马”,且不仅是驯服这一匹,可能还认为自己掌握了驯服“千里马”的技巧,以后还有能力多驯服几匹。
而且,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骑惯了千里马,习惯了一日千里,还能不能适应“老牛拉慢车”般的日拱一卒,持续改善?
其二:如果总是想着并购式发展,那还要不要在内生性发展上投入巨大的研发资本?特别是新业务的?比如说在智能驾驶上的投入,资金要求高、风险大、产出周期长。现在投入一个环节,可能5-7年后才能产生收入。这太慢了,且这期间如果企业有了好的资本运作,找到好的标的并完成收购,那之前的前期投入多少也会有一定的损失。
其三:母公司在被动安全业务的整合情况。KSS和日本高田的整合,事关均胜电子的生死。目前对资金要求相当高(定增、质押股票、银行借款、出售群英部分股权等),而且预计对公司创始人的精力牵扯也是巨大的。在没有确保走上正轨后,公司创始人的精力可能还要盯在均胜安全业务上。
⭐可能的发展路径
基于以上考量因素、商业常识及我对的持续关注,我认为均胜电子高层领导对均联智行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如有不同,实属正常。)
这个初步的想法就是:
1. 均联智行分拆上市、分拆融资。
2. 优先大力发展有一定基础的智能座舱业务。这里的基础是指原来并购来的TechniSat汽车板块和普瑞。这块业务的基本思路就是“本土业务国际化,国际业务本土化。”其实就是指多地的充分协同。
普瑞的优势是成功打入了大众等外资车企供应链(这是国内自发性成长的零部件企业求之不得的),有着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相应偏硬(同时包涵基础软件)的产品有着“德国”品质。
中国方面的优势是市场大、综合成本低、工程师数量多且便宜、消费电子行业发达并为座舱业务溢出了大量的上层应用工程师。
在这方面,均联智行的前景是非常好的。国际业务来说,仅仅是由于自己掌握的客户信任关系,就可以带着国内企业出海。硬件上,如果普瑞产能不足,完全可以按照普瑞的标准,委托国内相关企业来代工。基础软件上,类似在做的事情,均联智行完全可以和创达、东软等合作(看以前的描述,好像也确实有合作),当然也可以自己招兵买马做类似的业务。包括海外车企的软件人力外包业务,均联智行也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客户关系做起来。
至于上层应用开发上,理念层面,不用怀疑,斑马网络、车载、车联、亿咖通、仙豆智能等的理念和方案是全球领先的。一点点在国际市场上给老外释放,也能为均联智行在和竞争对手的竞争中创造一点点优势。
国际本土化,那也是好理解的。先是跟着自己海外客户,做中国市场的配套,然后逐步将工厂、研发、技术、售后等一点点往中国转移。全栈技术在手+各环节都能掌控,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不同车企的定制化要求。同步的也尝试拓展自主车企的业务。拓展自主车企也有类似的思路,辅助自主车企出海的同时,加大对本土市场的攻坚。
总体来看,我觉得均联智行在智能座舱业务上的思路大概就是这样的。
另外一点必须要说,那就是在车机、仪表等座舱领域,市场其实是高度割裂的。国内老大在中国车机市场的占有率可能都不足10%。这和安全所处的被动安全领域是不同的。提高产业集中度也是能看得见的未来趋势。所以,在这方面有一定经验的均联智行,不排除未来某一天就又开始了一轮轮的并购。潜在的标的包括:马瑞利(康奈可)、、佛吉亚以及部分国内智能座舱企业等等。
3. 智能驾驶领域,这一块的整体技术难度上要比智能座舱大的多,研发投入上也大的多。环节也多,细分环节数十个,每一个环节面临的情况又各有不同,但多需要大的投入。在这一块,我感觉可能还没完全定好战略。当下的战略可能更像是先把“架势”摆出来,方便融资和资本运作,至于下一步怎么做,是下定决心自研(以及研发那些产品),还是通过并购来寻求发展,可能还没有100%想清楚。
当然也有自研产品的,路径是: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硬件+“量产级”全域上层应用算法+投资的激光雷达企业+5G-V2X方案+DMS方案(把KSS的这块业务也勉强可以算进来)。
但和竞争对手相比,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甚至说竞争力有限。
⭐支撑判断的若干零散理由
这一块的判断,推测的意味更大,更准确的判断信息,可能还有待于对上市公司接下来释放出来信息的进一步追踪和解读。(如果推测错了,也请多多包涵)。
1. 主动安全的一些尘封往事。
是在2016年并购KSS的。上图是之前公布的自己有量产合作的Tier1名单,KSS赫然在列。我想这也就是下图均胜电子在其官网里的汽车安全类业务中,将主动安全列入其中的理由。
收购KSS时,KSS的中国区总经理是谁呢?那是一个叫宋阳的人。宋阳为中国科技大学硕士, 是原博世中国智能驾驶研发部创始人,在博世拥有10多年的工作经历,历任高级硬件工程师、项目经理、部门经理及研发总监。2014年加入KSS,创立主动安全事业部,任KSS主动安全中国区总经理。其在KSS还有一个同事,同事的工作描述中有这样一段:“Setup engineering team from zero, and cover hardware, mechanics, optics, software, testing and system applications for active safety engineering.
Partnership setup with , lead front camera platform development based on Mobileye solution.”
也就是说,在KSS的时候,两人一起和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主导和开发了基于Mobileye系统的前向ADAS感知解决方案。
KSS被并购后,宋阳和同事就先后离职创立了初创企业,一个担任CEO,一个担任CTO。目前来看,知行科技是一家非常优秀的初创企业,成立不久但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前景非常看好。
为什么展开这段呢?那是因为KSS曾经有这块业务,且已经有量产案例,但是后来核心团队离职后,继续发展这块的意愿好像就变小很多了。现在再看KSS和均胜电子的具体产品介绍,好像也没了这块业务。KSS在这块原来的产品方案和潜在发展轨迹,其实和上图表中的恒润科技是非常相似的。KSS阶段性的“放弃”了这块业务,这期间也是恒润科技该业务快速发展的阶段。前段时间,恒润科技在科创板IPO获受理,预期估值也不低。
另外,在2017年4月还成立了上海百瑞自动驾驶研发公司。从公司2020年的社保缴纳情况来看,公司实际上也是没什么人的。
以上说明,一直惦记着智能驾驶业务呢,但就是没发展起来。为什么没发展起来呢?我个人推测,最大的原因可能还是我上述分析的,均胜电子及创始人在资本和精力上都受KSS和日本高田的整合影响,暂时没法顾及到主动安全的发展。
嗯,顺便再说一点,如果现在决定要内生性的发展主动安全和自动驾驶业务,那相应的企业和产品战略,建议仔细的去参考三家公司:1.。(的典范,值得各家学习)2.恒润科技。(就要上市的老对手,估值可能还不低,仔细参考恒润科技的十几个正在研发的不同项目及预算)3.。(有渊源的创始团队,且现在进展不错。从均胜电子的一些表态中,可能内部还真在重点研究知行科技。)
文章太长,影响阅读体验,预知后事,请看下文分解。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Autopl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