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市体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和全国两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以“深化六个改革”为牵引,全面对标“十四五”规划目标,坚持“固本强基”,实施七大提升行动,筑牢体育事业发展的四梁八柱,为“十五五”开局打牢基础。
一、实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升行动
(一)提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管理水平。围绕社区嵌入式服务、乡村振兴、体教融合等重点工作,持续推进全民健身路径、多功能运动场、全民健身示范园区等全民健身实事工程,加强全民健身项目建设统筹管理,在市级项目带动下,加大区县(开发区)投入力度,突出差异供给,为群众提供更多健身场地。深入挖掘城市空间资源,同步规划布局一批社区健身步道、沿河自行车道、登山步道、户外露营等健身休闲场地;突出市人民体育场“城市体育运动休闲中心、中心城区全民健身中心”功能定位,落实“双业主”管理职责,持续提升场地设施综合利用率;加强各类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统计管理力度,做到应统尽统,确保年底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西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要求的2.6平方米标准。
(二)提升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质。进一步提升社区运动会、“舞动长安”技能大赛、群众体育五级联赛等传统品牌赛事的办赛水平。依托市级各协会进一步挖掘各项目资源潜力,打造更多具有西安特色的单项赛事,提升现有品牌,培育新品牌,带动基层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关注“一老一小”健身需求,推行“银发健身行动”“阳光体育运动”,培养老年人和少年儿童体育爱好。全年市级举办不少于20项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各区县(开发区)举办不少于10项群众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健身,到年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3%以上。
(三)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受众面。进一步均衡化布局科学健身“五进”活动,让更多的体育项目指导、健康大讲堂走进机关、社区、农村、学校、企业。全年市级举办“五进”示范活动不少于16次,各区县(开发区)举办本级示范活动不少于3次。充分发挥市区两级国民体质与科学健身指导站(点)作用,常态化开展好体质监测服务,全年监测总数不少于5万人次,合格率不低于92%。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广泛开展达标测试赛,全面分析和掌握我市群众体质状况,全年各区县(开发区)至少开展1次达标测试赛;指导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等区县高标准完成全国第六次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和国民体质监测工作。
(四)提升体育组织服务能力。持续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管理,强化自身能力建设,积极推行体育社会组织进基层行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形式,支持各类体育协会、俱乐部开展帮建指导活动,推广体育项目,培养体育爱好。进一步提升体育晨晚练站点活力,加强扶持指导,加速向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协会升级转型。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力度,注重骨干人员再培训,示范开展“菜单式”指导服务。全年全市新增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1650人,落实“一小区一社会体育指导员”标准,实现每个行政社区至少拥有6-8名社会指导员;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支持阎良区创建全国全民健身模范区,支持具备条件的区县创建陕西省全民健身示范区县。开展西安市群众喜爱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晨晚练站点评选活动,示范带动全市体育组织发展。
二、实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提升行动
(五)坚持品牌引领,提升赛事体系影响力。坚持开门办体育,鼓励各方力量参与共建,激发体育赛事的活力和动力。精心打造世界男排联赛、花样游泳世界杯总决赛、世界斯诺克大奖赛、中国田径街头巡回赛、街球霸王赛等10余项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持续打造西安马拉松、国际网球精英邀请赛等自主IP特色品牌赛事。支持各区县(开发区),引进、培育三大球、三小球及冰雪、路跑、自行车等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形式多样的系列赛、大奖赛、分站赛等比赛,不断充实品牌矩阵,推进世界赛事名城建设。
(六)落实三从一大,提升备战参赛竞争力。精心筹办西安市第十七届运动会,策划组织好运动会开闭幕式,抓好单项竞委会各项组织工作。放眼学青会、紧盯省十八运,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和大运动量的标准,高质量落实参赛省年度锦标赛备战训练工作。加强与省体育局各项目中心的协调对接,做好我市输送运动员参赛全国十五运、单项锦标赛以及世锦赛等国内外大赛的各项训练保障工作,确保我市运动员在高水平赛场取得新突破。
(七)深化体教融合,提升人才储备发展力。着力推动市区两级少体校建设,加快健全少儿体校工作运行机制,发挥选材育苗职能作用。大力发展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加强体教联动,整合优质资源,推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质量、数量双提升,力争年底全市总量突破400所。持续深化“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创建活动,力争实现每所学校具有1-3个特色体育项目,培养青少年掌握1-2项体育技能。进一步理顺青少年竞赛体系,建立健全与国家、陕西省接轨的体育竞赛制度,构建多部门合作、多主体参与的金字塔式体育竞赛体系,畅通分级分类有序参赛通道,推动青少年竞赛体系和学校竞赛体系的有机融合,为青少年运动员创造更多高水平赛事参赛机会,取得更高荣誉。着力培育教练员队伍,发挥市体育训练中心带动作用,实施金牌教练员引进计划,深入开展教练员普训轮训,推行教练员进校园活动,着力锻造一支覆盖青少年运动员、高水平运动员,具备训练教学、带队参赛、数据分析等多种能力的复合型教练员队伍,加快完善“选苗、育苗、成材”培养体系,为我市竞技体育提供人才储备。
(八)优化项目布局,提升体育阵地承载力。按照“保持适度规模,突出优势重点,实施分类管理”的思路,以推动“三大球”振兴发展为抓手,进一步优化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建立健全赛事体系,全面推动各项目运动普及提高。加快推进西安市水上训练基地建成投用,大力发展赛艇、皮划艇等水上项目。支持各区县(开发区)发展本地优势项目,依托教育、企业及社会资源,创建各项目青少年后备人才训练基地。依托市体育训练中心,统筹医疗、科研、教育等资源,打造集“训、科、医、教、服”于一体的高水平训练基地。发挥区位辐射带动作用,与国家、省级各项目中心以及周边省市建立外训、培养交流等战略合作,不断扩大基地影响力和吸引力,为我市竞技体育项目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实施赛事经济提速领跑行动
(九)提升赛事经济引领效应。将体育赛事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谋划,不断完善相关配套和服务,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以赛事为牵引,加快培育体育产业链,做好“赛事+”文章,在赛事举办中融合体育装备展示、商业展览洽谈、旅游线路推介、非遗文化展示等内容,促进体育与旅游、文化、康养、休闲等领域的深度交融、互补共进。持续做好经济数据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撑,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留量”和经济“增量”。
(十)提升体育产业集聚能级。加强顶层设计,及早谋划编制“十五五”体育产业规划,优化体育产业布局。加强政策引导,落实好《西安市促进文化旅游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巩固“骨干库”体育企业经营水平,助力“成长库”体育企业扩大营收,帮助“种子库”企业纾困解难,确保体育服务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年度营收增速达到5%以上。发挥体育产业协会纽带作用,提高招商推介活动频次,引进产业链上下游头部企业落户,打造西安奥体中心、曲江电竞产业园区首批体育产业聚集区。积极申报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和省体育局体育服务综合体,不断壮大体育市场主体。
(十一)提升体育消费辐射活力。充分发挥体育赛事消费牵引作用,广泛开展“跟着赛事去旅行”、体育赛事“三进”活动,丰富节假日体育赛事供给,增强体育消费粘性,积极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新场景,扩大体育消费规模,推动文旅体商融合发展。支持未央区、长安区、鄠邑区、高新区、浐灞国际港利用户外山地、河流等资源,打造体育露营营地,健身观光路线等体育休闲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冰雪经济,积极响应“三亿人上冰雪”号召,引进更多冰雪赛事落户西安,带动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持续做好体育消费券发放工作,带动体育消费。坚持做好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及时掌握发展状况,全面提升体育产业发展水平。
(十二)提升重点项目攻坚质效。切实抓好阎良区、临潼区、周至县、西咸新区、浐灞国际港7个在建和新开工项目建设,紧盯投资进度,确保按计划完成市政府下达的3亿元投资任务。加快完善雁塔区、蓝田县、经开区3个谋划项目前期手续,尽快达到开工建设要求。加快推进局系统基本建设项目综合验收、项目结算及决算等工作。
四、实施足球重点城市建设提升行动
(十三)夯实青训基础,提升大区基地承载能级。对标中国足球协会青少年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建设标准,加快市体育训练中心部分硬件设备提升,做优大区训练营日常训练、餐饮、住宿等保障工作;尽快与德国多特蒙德俱乐部落实城市青训总监和市级梯队主教练人选,组建技术团队,配齐专业人员;加快推进市体育训练中心2块标准十一人制人工草坪足球场建设和3块五人制室内足球场改造,力争上半年投入使用。重点加强7个区级青训中心建设,选齐配强教练员团队,常态化开展精英足球选拔和集训,稳定各年龄段男女精英梯队建设,尽快形成“校园普及、区级选材组队、市级培养、大区输送”的足球精英培养模式。
(十四)贯通体教融合,提升足球人才储备效能。健全青少年足球人才成长体系,印发《西安市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足球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国足球特色学校中遴选出190所重点学校(每个区县开发区10所),建立小学、初中、高中紧密衔接的“631”足球人才升学体系,畅通青少年精英球员升学渠道,为培养更多优秀足球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打造自主品牌,提升足球城市活力形象。加强竞赛体系规划设计,丰富赛事种类内涵,扩大参赛渠道,提升竞赛规模,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各类人群的多元化足球竞赛体系。以申办亚洲杯U17男足决赛为引领,积极承接一批国际重点足球赛事;以持续打造大学生足球赛、西安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为抓手,着力打造一批国内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赛事;以青少年足球锦标赛、重点城市U系列足球赛为基础,积极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青少年足球品牌;以打造足球民间联赛为切入,重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社会足球品牌;以推进职业足球俱乐部发展为牵引,全力做好省市共建的西安职业女子足球队参赛保障,争取该队伍参赛2025年中国足协女乙联赛取得好成绩。
(十六)着眼长效发展,提升常态运行综合效能。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要求,全面对标《中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将足球重点城市建设任务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定期调研通报,推进工作落实。学习借鉴先进城市经验,抓紧研究制定《体彩公益金支持足球事业发展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市级足球协会人员配置和经费保障办法》《支持职业足球俱乐部发展奖补激励政策》等保障措施。强化市级统筹,及时向社会公布公共足球场地名录,提升共建共享运营水平;加强与住建、资规、城管、发改、商务、教育等部门的协作,充分利用城市发展的空闲场地以及可复合利用的城市空间,建立项目储备库,持续推进社会足球场地建设,有序推进全市校园足球场地向社会开放,满足群众举步可达的足球健身需求。
五、实施体育文化品牌传播提升行动
(十七)提升全媒体矩阵宣传效能。进一步深化与中央、我省、我市主流媒体的战略合作,不断提升官网、公众号等自有宣传阵地的建设管理,构建覆盖全领域、多行业的体育宣传格局;持续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的交流合作,拓展对外传播优势平台,扩大我市在国际体育宣传中的影响力。结合全年工作安排,挖掘体育丰富内涵,规划年度宣传计划,及时准确地传播体育盛况,彰显体育魅力。定期召开意识形态分析会,严把体育信息政治关、质量关、发布关,牢牢把握体育宣传的主导权,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
(十八)提升体育文化浸润深度。依托各类体育场馆、赛事,开展足球文化展、女排精神展、冰雪运动展等体育文化展示活动。依托全市体育活动站点,深入基层广泛开展体育指导、健康大讲堂等公益服务。围绕足球大区基地建设,深入挖掘足球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契合点,打造互动体验、主题活动、研学路线、特色课程等,开展国际赛事、高峰论坛、交流访问等活动。深入挖掘我市优秀教练员运动员奋斗故事,广泛宣传感人事迹,让城市文化赋能体育文化,以体育精神彰显城市精神。
(十九)提升对外交流合作格局。依托足球大区基地,邀请“一带一路”、中亚五国及西北地区精英梯队开展足球交流赛事活动,与世界高水平足球俱乐部合作交流。引导和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体育企业等开展丰富多样的对外体育交流活动,让西安体育品牌更响亮。
六、实施全面从严治党提升行动
(二十)提升政治建设统领能力。进一步健全落实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机制,分级分类抓好学习教育,持续巩固主题教育成果,不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坚决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持续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强化监督制约,严防任性而为。坚持把教育引导贯穿年度党建工作始终,紧扣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重点工作任务,把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干事创业热情激发到“两个作用”的充分发挥上。
(二十一)提升基层组织堡垒强度。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突出抓好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分类指导、争先进位”三年行动计划要求,争创“五星级”和“四强”党支部,推动各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认真抓好党内组织生活制度落实,结合工作实际,丰富活动内容,拓宽组织形式,增强工作实效,营造严肃活泼的党内生活氛围。
(二十二)提升纪律作风监督质效。全力支持驻局纪检监察组各项工作,加强机关党委监督执纪能力建设。牢固树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思想,按照抓长、抓细、抓常的要求,以“准、狠、韧”的劲头,不断把作风纪律建设引向深入。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四风”问题反弹回潮问题,坚持抓早抓小,让新风正气更加充盈。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完善经常性和集中性相结合的纪律教育机制,综合发挥党的纪律教育约束和保障激励作用。结合党员干部队伍实际,适时开展作风纪律教育整顿,努力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
七、实施安全防线体系提升行动
(二十三)提升风险源头防控水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中国建设和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充分认识体育领域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体育领域风险防控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狠抓安全隐患排查和问题整改,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扎实开展“化解矛盾风险 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加强源头防范、前端化解,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
(二十四)提升全域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安全监管,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完善联合工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确保场地设施达到应急、疏散、产品质量和消防标准。完善体育赛事活动监管责任体系,强化赛事风险评估,加强正面宣传引导,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深入开展体育领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统筹抓好体育赛事活动、体育场馆设施、冰雪运动场所、日常战备训练、射击运动枪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体育彩票销售等领域安全管控,加强值班值守,维护全市体育安全平稳大局。
(二十五)提升责任链条贯通效能。认真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将安全生产工作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共部署。把防范化解风险隐患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坚决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和侥幸心理,切实把安全防范责任和措施落实到基层末梢、落实到风险隐患点位。不断健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的应急处置机制,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压紧压实“四方”责任,推动体育事业平稳健康发展,坚决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