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忘记!曾有个叫樊达的年轻区长


追寻·铭记


“书生戎马称儒将,浩气长存永传扬。” 在医药高新区(高港区)许庄街道西孔村,一座镌刻着“樊达烈士之墓” 的石碑静静矗立在田野间。每到清明时节,总有村民、学生自发前来祭扫。他们缅怀的,是那位84年前在阻击日军时壮烈牺牲的年轻区长,是那位用话剧唤醒民众、用智慧保护粮秣、用生命守护家乡的抗日英雄——樊达。樊达原名孔繁淦,1917年出生,1941年10月15日为护佑乡亲血染疆场,年仅24岁。他的一生虽短暂如流星,却以炽热的家国情怀,在高新高港大地上刻下了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



01

从“师范生”到“宣传员”


樊达家乡所在地许庄街道现貌

樊达的青少年时光,是在中华民族的危亡中度过的。七岁丧父的他,靠母亲和哥哥种薄田、开小杂货店的微薄收入,勉强读完了小学,又以优异成绩考入私立南通师范学校。“九一八” 事变后东北沦陷的屈辱、“一二・九” 运动中青年学生的呐喊等经历,在他心中埋下了 “救国图存” 的种子。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在南通师范的校园里,樊达成了抗日救亡活动的积极分子。他和同学们举着标语上街游行,高呼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用沙哑的嗓音向路人宣讲华北危急的局势。1938年3月,南通沦陷,学校停办,樊达背着行囊回到家乡。眼前的景象让他心痛:日军的铁蹄踏过城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乡亲们在苦难中挣扎。“抗日的怒火在胸中燃烧”——多年后,与他共事过的地下党员在回忆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樊达。

不久后,樊达先后在桑木桥小学、刁铺环溪小学任教。他深知教育是唤醒民众的利器:课堂上,他讲屈原的爱国情怀,讲岳飞的精忠报国;课后,他和进步教师、地下党员一道,组建起环溪小学话剧团。没有专业道具,就用破布做戏服;没有舞台,就在村庄晒谷场上搭台子。他既当编剧又当导演,带领学生演出《屈原》《放下你的鞭子》,还自编抗日说唱节目,把日军的暴行、百姓的苦难写进唱词里。每当夜幕降临,戏台下挤满了乡亲,看到动情处,有人抹泪,有人攥紧拳头;演出结束后,樊达又领唱《毕业歌》《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的歌声里,越来越多的人明白:只有团结抗日,才有活路。

不仅如此,樊达还走遍六区(宣堡区)、七区(口岸区)的村庄,组织成立青抗会、农抗会、妇抗会和儿童团。青年们在他的动员下报名参军,妇女们凑钱做军鞋,孩子们帮着放哨送信——原本分散的乡亲,在他的串联下,成了抗击日军的 “铜墙铁壁”。



02

从“地下党”到“好区长”

1939年初夏,经地下党员介绍,樊达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时期泰兴六区发展的第一名党员。入党那天,他握着介绍人的手说:“从今往后,我的命就是党的,就是老百姓的。” 此后,他以江苏省第四临时中学数学教师的身份为掩护,从事秘密工作 —— 讲课时常 “话里有话”,告诉学生 “要选对路,别让青春白白浪费”;讲时事时,他把国际形势、抗日战局拆解成通俗的故事,让学生们明白 “中国人不惹事,但绝不怕事”。

新四军东进前,局势愈发凶险。樊达经常带着党员张国舫等人,趁着夜色潜入宣家堡、孔家桥、大泗庄等地。他们躲过日军的岗哨,在墙上贴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的标语,往村民门缝里塞抗日传单;有时还冒险混入国民党部队驻地,悄悄搜集情报,为新四军作战提供支持。“那时候他常说,怕就做不成事。” 张国舫后来回忆,每次行动前,樊达都会把重要文件缝在衣服里,“他说就算被抓,也不能让情报落到敌人手里。”

1940年9月,泰兴县抗日民主政府任命樊达为六区区长。由于斗争激烈,他的身份起初处于秘密状态,首要任务是筹建区公所、发展党组织。那段时间,樊达几乎跑遍了六区的每个村庄,物色入党对象、考察工作人选。他挑选了11名志同道合的党员教师、学生和社会青年,加上自己共12人,组成了区公所的最初班子,还组织民运工作队,率先在辖区开展减租减息,让贫苦农民尝到了“当家作主”的甜头。1941年3月,在崇头庄的大会上,当县长杜干全宣布六区区公所和区警卫连正式成立时,樊达终于可以公开身份,他站在台上说:“我是樊达,往后跟大家一起,保家卫国,不当亡国奴!”

身份公开后,樊达面临的危险成倍增加,既要对付日军的 “扫荡”,又要打击汪伪势力的盘剥。1941年春,伪军在李秀河设税所,无故加重百姓税负。得知三个伪税官住在村民家中,还携带武器,樊达带领警卫连趁夜行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屋,活捉伪兵、缴获枪支,让乡亲们再也不用受 “苛税之苦”。同年7月,一名奸商伪造抗日民主政府的证明,用十几辆独轮车运送粮食,实则要交给伪十九师。樊达在查验 “证明” 时,一眼就发现印章的尺寸、暗记有问题。他当即带领战士扣下粮食,付清车夫力资,既打击了敌人,又解决了区政府和警卫连的粮食短缺难题。乡亲们都夸:“樊区长既胆大又细心,是咱们的主心骨!”

生活中的樊达穿着和战士一样的粗布军装,同吃小米饭、同睡稻草铺,始终记着“不要吃人家的,不要拿人家的,共产党员要像共产党员的样子”。遇到俘虏,他不许战士打骂,还耐心讲解抗日政策;对原国民党的乡保长,他善做统战工作,动员他们参与减租减息、扩军征粮,不少人后来成了抗日的积极力量



03
从“英烈名”到“精神碑”

1941年10月15日,秋日的阳光格外刺眼。一队日军从马甸出发,窜到田河李庄村抢掠。得知消息后,樊达毫不犹豫带领二十多名干部、战士前去阻击。战斗中,日军的子弹突然击中了他,年轻的区长当场倒下,再也没能站起来。

樊达牺牲的噩耗传来,六区的乡亲们悲痛不已。区政府召开追悼大会,数百名干部群众自发前来,有人带着自家种的蔬菜,有人捧着刚缝好的布鞋,用最朴素的方式送别他们的 “樊区长”。

为了纪念这位英烈,解放初期,泰兴县委决定在他的家乡设立“樊达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这里成了 “樊达人民公社”;孔桥集镇最大的商场被命名为“樊达商场”—— 这些以他名字命名的地方,成了家乡人对他最深的怀念。1973年,西孔村的乡亲们又在樊达墓前立起墓碑,“樊达烈士之墓”六个字,历经风雨却愈发清晰。

樊达的一生,只有短短24年,却如火炬般照亮了黑暗的岁月。“当年家里穷,我父亲没钱上学,全靠二叔(樊达)每晚抽时间教他识字、讲道理。” 樊达的侄孙孔红圣回忆起父辈口中的二叔,满是敬重;另一位侄孙孔俊喜则补充道:“二叔牺牲后,承嗣他的嗣子孔林生长大后也参军报国,当了一名飞行员,算是替二叔完成了守护国家的心愿。”

八十多年过去,樊达的故事仍在高港大地上流传。这位 “戎马书生” 用短暂的一生践行了入党时的誓言。在高新高港这片红色热土上,他的故事永远不会被忘记,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守护家国、建设家乡而不懈奋斗。

素材来源:区党史方志办

文字:奚晓畅

编辑:徐   慧

初审:杨   灿    

复审:刘昊宇  张   雅

终审:王卫军

版权声明:【泰州高新发布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点击“分享”图片“在看”图片点赞图片 


发表回复

版权所有 © 2025 7999全球华人生活吧 | Powered by Woostif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