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二任皇帝朱允炆,是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君主之一。靖难之役结束后,他的生死成谜,至今无人确切知晓。有的说他被大火焚烧致死;有人猜测他乘船远航,想去看看那广阔无垠的世界;也有人传说他遁入民间,隐姓埋名当了和尚;还有人说他改行成为道士。各种说法层出不穷,众说纷纭,朱允炆的下落成了明朝最大的悬案之一。直到今天,这个谜题才有了新的解答。
洪武元年正月初四(公元1368年1月23日),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正式建立了明朝。朱元璋总结前代王朝覆灭的经验教训,认为要让明朝长治久安、天下太平,必须杜绝宋元时期宗室分裂和孤立的弊端,加强皇室内部的团结和实力。因此,他极力推行分封制度,从他的角度看,这种制度至关重要。明朝刚建立,北方仍有元朝残余势力威胁,边境防御压力巨大,分封诸王镇守边疆既能抵御蒙古侵扰,也能防止功臣军队过于强大而威胁皇权。
朱元璋对手握重权的功臣将领极为戒备,他不放心他们的权力过大,担心他们可能成为隐患。于是,他将权力集中在皇帝和宗室手中,采取了分封诸王的策略。洪武三年(1370年),分封制度初步建立;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三次大规模分封儿子,共封25人做藩王,镇守重要的边防地区。尤其是秦王、晋王、燕王、代王、肃王、辽王、庆王、宁王和谷王,这些亲王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备北方的蒙古威胁。朱元璋希望通过强化藩王的权力,既遏制功臣势力的膨胀,又巩固边防,实现“藩屏帝室,永膺多福,外卫边陲,内资夹辅”的战略目标。
正因为朱元璋分封藩王的首要目的是守卫边疆,明初的藩王权力极其庞大。首先是经济方面,藩王们拥有极高的俸禄,远远超过朝中一品大臣的收入,拥有丰富的土地和无数良田,经济实力雄厚,几乎可以把封国当成自己的家。其次是军事方面,藩王掌握着战略要地,有权节制属下将领,直接调动军队。每个藩国都有守镇兵和护卫兵,平时守镇兵由朝廷派将领指挥,护卫兵由藩王直接领导,护卫兵人数多达数千至上万不等。紧急时刻,藩王可同时统率守镇兵与护卫兵,只有得到皇帝和藩王双重命令,守镇兵方能出征。比如宁王朱权,镇守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县),面对蒙古人威胁,能直接指挥8万大军。古籍中明确写着:“遣将征诸路兵,必关白亲王乃发”“凡朝廷调兵,须有御宝文书与王,并有御宝文书与守镇官,守镇官既得御宝文书,又得王令旨,方许发兵。无王令者,不得发兵。”
第三,在政治地位上,藩王仅次于皇帝和太子,拥有极高的政治特权。朝中公侯大臣遇见藩王都必须行礼。藩王可以过问地方事务,即使犯了错,地方官府也无权处罚他们。更关键的是,朱元璋为了防止朝廷出现奸臣作乱,允许藩王率军入京“靖难”,清君侧,这也成为后来靖难之役的合法借口。尽管如此,朱元璋也借鉴了历史上西汉七国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的教训,限制藩王权力,采取“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策略。藩王不能直接统治封地百姓,行政权由朝廷派官员掌握;军队虽然由藩王指挥,但实际上隶属于中央,避免藩王权势过大威胁皇权。
朱元璋坚信自己设计的制度万无一失,但事与愿违。长子朱标早逝,年轻的继承人朱允炆难以驾驭手握重兵的叔叔们。面对这些藩王,朱允炆感到压力巨大,坐立难安。有一次,朱元璋信心满满地对朱允炆说:“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 意思是,他让叔叔们镇守边疆,国家就不会有外患,你可以安心当皇帝。朱允炆听了心头一紧,反问道:“敌人来犯,叔叔们可抵御,但叔叔造反,又由谁抵挡?”朱元璋一时语塞,沉默良久,问:“你这话什么意思?”朱允炆小心翼翼地回答:“我会用德行感化他们,用礼仪制度约束他们;如果不行,就削减他们封地;削减无效,我便废黜他们;若仍不听命,那就只能出兵讨伐。”他说得头头是道,实际内心早已决定,根本不会再浪费什么“德行”与“礼法”,直接削藩才是王道。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驾崩;同年闰五月十六(6月30日),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继位后,朱允炆在齐泰、黄子澄等人的怂恿下,急切推行削藩政策,开始打压那些权势滔天的叔叔们。虽然他忌惮朱棣,但为了不让朱棣提前发难,先从朱棣的同母弟朱橚下手,结果反而打草惊蛇。更糟糕的是,朱允炆削藩毫无章法,完全违背了朱元璋的遗旨,给人留下了不尊重祖训的把柄。他先是拿下周王,然后又以各种理由废黜齐王、湘王、代王、岷王。特别是湘王朱柏被逼自焚,引起了其他藩王的极大敌视。最愚蠢的是,他居然还信任十九叔谷王朱橞,甚至把南京城门交给他守卫。
朱允炆一系列失策最终激怒了四叔燕王朱棣。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朱棣以“清君侧,诛奸臣”为名,发动靖难之役。朱允炆虽占据绝对优势,却被朱棣步步紧逼,最终兵败如山倒。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二十日,朱棣趁朱允炆兵力空虚,突袭南京,朱允炆大势已去,孤立无援。曾试图与朱棣议和,派庆成郡主出面谈判,提出平分天下方案,但被朱棣断然拒绝。朱棣坚持要朱允炆投降,然而朱允炆誓死不降,明白投降就是死路一条。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朱棣大军攻入南京,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背叛朱允炆,开城投降。绝望中的朱允炆选择自焚,以保留最后的尊严。六月十七日,朱棣正式登基称帝,是为明成祖。成祖即位后,改元永乐,抹去建文年号,删除朱允炆的正统记载,废除其皇帝称号,拒绝承认其皇位。直到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朱允炆才被追谥为惠宗,正式承认皇帝身份。
朱允炆自焚后,朱棣急派官员进宫寻找,无论生死一定要确认。有太监称发现了烧焦难辨认的遗骸,据说是朱允炆、马皇后和太子朱文奎的遗体。但《明史·成祖本纪》明确记载:“宫中火起,帝不知所踪,燕王遣使指认火中骨骸为帝。”《明史·建文皇帝本纪》也说:“上入宫,火起,皇后马氏殉难,程济奉变僧服遁去,燕王入宫指认火中骨骸。”朱允炆的去向成了历史悬案。
关于朱允炆的命运,主要有三种传言。首先是他被烧死,但朱棣发现的焦尸难以辨认,自己心中无数。朱棣非正统继位者,极怕有人冒充朱允炆起兵造反,因此他公开宣布朱允炆已经死了,以安抚人心,但心里依旧忐忑,不敢掉以轻心。于是他暗中派人寻找朱允炆踪迹。
有人说朱允炆通过朱元璋在南京城的密道逃出,乘船出海远走他乡。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命郑和率船队下西洋,表面是宣扬国威,实则希望能找到朱允炆踪迹。《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命和等通使西洋。”但郑和历时二十多年,毫无所获,朱允炆出海逃亡的说法难以成立。
有人说他逃出南京,流浪民间,改当和尚或道士。这种说法源自朱允炆大臣程济的非正史《从亡随笔》。程济声称朱元璋早有准备,给朱允炆安排了假身份。显然这荒诞不经,因为朱元璋若早知朱棣会造反,绝不会轻易放任。朱棣也怀疑朱允炆藏匿民间,永乐五年(1407年)派胡瀅以寻找张三丰为名,搜山访海找朱允炆,胡瀅历时十多年,直到永乐二十一年(1424年)才回朝,令朱棣悬着的心稍安。
朱允炆若真躲进民间当和尚,道士,朱棣绝不会放过他。朱允炆自焚后无尸,出海无踪,民间无消息,他到底去了哪儿?只能归入《明史》里“帝不知所踪”的无解谜团。
然而,经过数百年后,这个悬案终于有了另类破解——朱允炆不仅没死,还穿越了!他先是流落民间,之后神奇穿越成嘉靖皇帝,接着又化身清太宗皇太极,然后变成雍正皇帝,后来又穿越为乾隆皇帝。至于现在,他竟然在蓝翔技校开挖掘机。没错,朱允炆穿越了!
本文纯属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请各位看官放下工具,别点火喷我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