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莉的那个请求是:“能否找医生来为自己检查,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完璧之身”。
名声和名誉,是任何人都无法抛弃的社交刚需,只要你还身处于社会关系之中。
那么名誉便会持续的伴随,并时刻影响着你在社会环境下的一举一动。
早于战国时期,张义就曾说出“天下熙攘皆为名利”的名言,也可见名声名誉是长久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一大人文元素。
而在中华民族千年以来的人文思想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下,名对于两类人的效用性是更加显著的。
一类是颇具社会地位的社会成员,再一类便是女性群体了。
即便现代社会思想进步,文明开化,但是长期存在的传统观念对于大众意志的辐射和影响却仍是持续存在的。
通俗的讲,在大众主流意志的思维方式中,一个“好”人的标准,仍是以古代文化中的种种要求和标准为参考的。
而其中,作为女性群体“名”的评判标准而持续的存在着的持身持德,人品言行等等元素里最为重要的那个单元,也同样延承了古代的思想标准——自重、自贞。
此时我们再反观修莉,我们似乎可以理解修莉在被执行死刑之前的要求了,但是这样的自证是有意义的吗?或者说,是有必要的吗?
当街杀人,死刑偿命,这是修莉不容抵赖的犯罪事实,那么请求验身,证明清白的行为又是何意?
是抱着纵使偿罪身死,也要尽可能留下清白自贞名声的想法?
当然不是,这并不是犯罪之人为了自己尽可能保留“名”,转移大众注意力的方式,修莉之所以提出这样“奇怪”的要求,其实是因为她所犯下的杀人案件,与自身的清白有着密切的关联。
事情还要从修莉的学生时代讲起,修莉出生在上海,其父母都是上海某工厂的一线工人,修莉自小便生的亭亭玉立,面容姣好。
但是世事无常,在修莉高考这年,她的生活迎来了巨大的变故。
因为适逢国家企业体制的改革,修莉的爸爸妈妈被迫下岗,家中的经济来源被完全切断。
而修莉在高考中的表现也不甚理想,一场高烧导致的衰弱让她发挥失常,但是失业在家的父母却无力支持修莉继续重修学业。
修莉也很懂事,她没有执意于学业,而是体贴的顺应了父母未说出口的想法,早早的便打算下到社会,上岗就业。
父母为修莉找到了当地一家电器修理厂,这是当地最具名望的维修厂,父母打点关系将修莉送了进来,希望她能练就一门手艺,早日积累起安身自足的资本。
但修父修母却不知,他们此举,却是亲手为女儿开启了一场噩梦。
在进入维修厂的第一天,修父带着女儿找到了厂长尹怀市,尹怀市已有家室,女儿也已经7岁,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对修莉大起色心。
修莉长得漂亮,身材苗条,尹怀市在见到修莉第一面后便打起了歪主意,而为了达到目的,尹怀市破例,不用老技术工人带徒修莉,而是要亲自手把手的教修莉。
起初,尹怀市并没有立刻露出爪牙,而是精心的伪装着自己的色心。
他对修莉极其照顾,无微不至,在其心中树立起了一个极为温柔的好师傅形象。
就这样过去了一年,尹怀市也并未着急下手,但是当修莉提出想要离开大厂,自己尝试独立经营一家小店铺的时候,尹怀市便不再淡定了。
那天,尹怀市借传授技能的由头,从修莉的身后紧紧的抱住了她,并且其手上的动作也极为丑恶,修莉极力反抗并且挣脱了尹怀市的控制。
尹怀市见状先行施软,便是自己是真的爱上了对方,还做出会对其负责终生的承诺,但是见修莉依旧拒绝抵触后,尹怀市便彻底露出了獠牙。
“老子教了你这么久可不是白教的,要不你就从了老子,要不老子就出去宣扬你,我让你做不了人!”
混乱之中,修莉早已经失了方寸,一心只有先逃离厂子的迫切,修莉推翻了一旁的工具,制造出了很大的声响,并趁乱逃出了工厂。
如此之后,尹怀市当真开始在厂内传播关于修莉的不实信息,这导致修莉在工厂里处处受人排挤,遭到了孤立冷落甚至是人身攻击。
而那些不实丑闻也很快流出了工厂,修莉的邻里亲朋都开始怀疑修莉的清白。
修莉年仅21岁,还尚未品尝爱情的味道,便被人污蔑,原本想要追求修莉的男孩也因此放弃。
人生刚刚开始,却依然堕至深渊,万念俱灰之下,修莉便走上了极端,将对于尹怀市的怒火发泄在了他8岁的女儿身上。
所以修莉在临刑之前提要验身的要求,必然也是想要证明自己的清白,而这,也是修莉在遭遇变故后的唯一诉求了吧。
其实关于修莉案件,我们不法确定是确有其事还是人为的编排杜撰,因为我们并不能在我国在册的案件宗卷中找到对应的案件。
对此,相信大家也都会由衷的希望,修莉的故事是虚构的,那个遭受精神与心灵双重折磨的女孩,那些经历都是虚构的。
但是,我们却不得不保持清醒的立场,因为难保像“尹怀市”这样的魔头是不是真的存在于我们的身边。
对于不法、不道德之事,我们要坚决的抵制,只有人人心中向善向阳,这个社会才能真正变得“一尘不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