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明日立秋,“立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啥意思,立秋下雨才好?

明日就是2024年的立秋节气了,古人是以“四立法”来划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因此立秋就是秋季的开始,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的到来。

在古籍《历书》中对立秋的记载是:“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意思是说立秋节气是万物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收获时。也就是说,立秋后很多的农作物就要成熟收获了,所以农民对立秋也格外关注。

而在民间就有一句谚语,说的是“立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它到底是什么意思?立秋节气下雨才好吗?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一古老谚语的智慧。

立秋无雨一半收?立秋下雨有啥好处?

在我国民间确实有着立秋“宜雨不宜晴”的说法,古人认为立秋节气下雨才好,而且古人还传下来不少这方面的谚语,比如“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它的意思是说立秋如果没有下雨就是“空秋”,而从古至今遇到这种情况,历来农作物都是收成减半的。

另外还有“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和“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等等说法,那这些农谚有没有道理呢?

其实古人期盼着立秋节气当天下雨,这个不仅是古人的经验总结,同时也是有一些科学道理的。也就是说立秋节气下雨,这对于农作物生长有利,对农业也是积极的作用。

首先,立秋节气下雨,这样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城市。

立秋时节还是在三伏天,期间的温度非常高的,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而此时正值许多农作物如水稻、玉米、大豆、红薯、土豆等生长的关键时期,这些作物正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需要大量的水分来支持籽粒的灌浆和成熟。

此时降雨,如同天降甘霖,能够有效补充土壤水分,促进作物根系吸收养分,加速光合产物的积累与转运,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特别是对于干旱地区而言,立秋雨更是难得的宝贵资源。

其次,立秋节气下雨,也能起到调节气温,减少热害的作用。

立秋虽名曰“秋”,但往往仍处在盛夏的余威之中,高温天气对农作物的生长构成威胁。适时的降雨能有效降低气温,增加空气湿度,缓解干旱带来的热害,为作物生长创造一个更为适宜的环境。同时,雨水还能降温,让人畜感觉更舒服一些。

另外,立秋节气下雨,也往往预示着后面的雨水充足,这也是一个好兆头。而且降雨不仅直接补充了土壤水分,还能通过淋溶作用将土壤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带入作物根系附近,提高其有效性,促进作物吸收利用。

“处暑有雨也难留”,是什么意思?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到了处暑节气的时候,哪怕此时下雨,对于立秋节气没有下雨所造成的损失,也起不到任何的帮助了。

也就是说当年减产已经成为了定局,此时下雨也是于事无补,甚至还会有不利的影响。在民间就有“立秋下雨人欢喜,处暑下雨万人愁”的说法。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第一个是会影响作物收获与晾晒。到了处暑时节,农作物多已接近或进入收获期。此时若遇连绵阴雨,不仅会增加收割难度,还可能导致作物在田间发霉、腐烂,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同时,阴雨天气也阻碍了粮食的晾晒工作,增加了仓储难度和成本,甚至可能导致粮食因湿度过高而变质。

第二个就是处暑节气的降雨,还可能会引发病虫害。

尤其是在此时,如果出现长时间的阴雨天气,为农作物病虫害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潮湿的环境使得病菌和害虫更加活跃,容易引发或加重作物病害,如稻瘟病、纹枯病等,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最后就是对农业生产安排造成困扰。到了处暑节气后,农民需根据天气情况安排下一季的耕作计划。连续的阴雨天气会打乱原有的生产计划,使得播种、移栽等农事活动难以顺利进行,影响农业生产进度和效率。

综上所述,“立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这句谚语,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朴素描述,更是古人对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

它提醒我们,在农业生产中要顺应自然规律,科学安排农事活动,合理利用雨水资源,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