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死崇祯皇帝的“歪脖子树”,300年过去了,现在变得怎么样了?

吊死崇祯的“歪脖子树”,因为一些历史问题早已经消失,现在的树是后来移栽的。

这棵原本平凡无奇的大树,却因见证了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而永载史册。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大明朝的崇祯皇帝朱由检步履沉重地来到树下,用一缕三尺白绫,将自己的一生轻轻束起,如同飘落的叶子一般,悄然离去。

公元1627年9月,明熹宗朱有校驾崩,因为没有留下子嗣,所以此,大明朝的皇位,传给了信王朱由检。

此时的大明朝,早已千疮百孔,权宦魏忠贤当道,各党派党争不断,乱成了一锅粥。面对这种局面,自登基伊始,就带着一股强烈信念的崇祯帝,开始大刀阔虎

他先拿魏忠贤开刀,清除了魏忠贤的羽翼,让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之后,再将其发配到凤阳看皇陵,最终逼的魏忠贤自缢而死。

在完成这一伟大的举措后,崇祯帝朱由检忍不住内心的豪情壮志,仿佛大明朝的辉煌已经在他手中重现。

然而,此时的崇祯帝,仍未意识到这一点。他以为,只要魏忠贤倒台,天下便太平了。同时,他效仿太祖皇帝朱元璋,勤于政务,期望以此让一切重回正轨。

因此,他每天很忙碌,忙碌到很晚还在处理政务,天还没亮就起床继续,可以说,在他之前,历朝历代的皇帝中,能比他还忙的,屈指可数。

“上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从无宴乐事。”——《崇祯遗录》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明朝的危机并未因魏忠贤的倒台而结束,反而愈发严重。朝堂上,各派系之间的斗争愈发激烈,官员们互相攻讦,使得政务无法正常运作。而民间,百姓们的生活也愈发艰难,天灾频发,民不聊生。

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开始,全国各地的灾情就像连绵不断的阴雨,从未断过。先是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如同烈火燎原,烧得人们心焦土燥。

大旱之后,紧接着大水,如同猛兽出闸,席卷一切。大水还未消退,蝗虫又铺天盖地而来,宛如鬼魅般的阴影,遮天蔽日。

据相关史料记载,当时仅陕西一地,就连续多年遭遇大旱、蝗灾等灾情。

在这种情况下,处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生活就像是在地狱的边缘挣扎。他们没有住所,没有粮食,无数人因此饿死。

当时担任陕西巡按的马懋才上疏给崇祯帝,详细描述了当地百姓为充饥,争食山中的蓬草。

蓬草吃完,剥树皮吃,树皮吃完,只能吃观音土。最后腹胀而死,死状惨不忍睹。而这仅仅是陕西一处的惨剧,在全国,类似于这样的惨剧,每一天都在各地上演。河南、河北、顺德府、河间府和大名府,皆是如此。

如果只是灾情,尚且勉强应付,但更要命的是,瘟疫也随之而来。崇祯十三年,京城附近开始爆发瘟疫,传染速度极快,如同狂风骤雨,席卷一切。

到了次年,瘟疫已经蔓延至华北各省。紧接着,京城中也开始流行。而到了崇祯十六年的时候,京城中因为瘟疫而死亡的人数,达到了总人口的四成之多。

全国上下,百姓们要么病死,要么饿死。而能活下来的,就一个个成了”李自成”,如同野火燎原,燎原之势不可挡。

崇祯帝感到困惑和无奈。他不断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真的已经做到了最好。然而,现实却让他感到无力和沮丧。尽管他一再努力,却无法改变朝政的颓势,也无法缓解民间的疾苦。

而崇祯帝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反省和努力,最终成为了一个悲剧性的历史人物。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打到紫禁城下,在当年三月十八,崇祯帝登上煤山,看到城外连天烽火,不由长叹,崇祯帝眼看李自成大军破城而入,首先下令所有的妃嫔自杀殉国,其后又杀死了自己的女儿。

随后,与太监王承恩一道,跌跌撞撞的再次来到煤山之上。

登上煤山后,崇祯帝再次长叹,叹今日困局,皆是奸臣所致,最后,在一棵歪脖树下,自缢而亡,享年34岁。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崇祯帝朱由检遗言

清军入关后,为了笼络汉族民心,所以将崇祯重新葬入了思陵,并且将煤山上的歪脖子树加上了锁链,称之为“罪槐”。

在整个清朝的统治期间,统治者们一直珍视着这棵被称为“罪槐”的古树。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明王朝灭亡的见证,更是清王朝崛起的象征。

然而,在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这棵罪槐上的锁链被掠夺。到了1966年,红卫兵们更是剥去了罪槐的树皮,导致它枯死。


为了铭记这段历史,公园管理处在1981年栽种了一颗小槐树。然而,这颗小槐树只有碗口粗细,无法替代那颗已经消失的古槐。因此,在1996年,他们重新移栽了一颗约150年树龄的老槐树。

尽管原来的罪槐已经消失不见,但它仍然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的罪槐更多的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历史的沧桑和变迁。

举报/反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