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打算联合它国灭强国,最终却要了自己的命

自北宋立国于中原以后,强大的辽国一直位于宋的北方,且时有南侵攻宋的野心,形成宋辽南北敌意对峙的局面。1004年,宋真宗与辽签署了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维持一段达约一百年的和平,双方之间都没有完全消灭对方的能力。

在宋辽战争之后,虽然,表面上宋和辽国相交甚好,其实大家都心怀鬼胎。宋更是因为燕云地区一直都对辽国耿耿于怀,只是在苦于没有实力对战辽国,只好继续等待合适的时机,时机一到,这“兄弟之好”就会如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在完颜阿骨打执政金国以后,不断对辽国发起攻打。这时候的辽国已经如末路黄花,没有了往日的风采。国内财政亏空,国力逐渐衰退。而此时的宋朝却依然还要每年都要向辽国交岁币,这让宋朝越来越不平衡。每当听到辽国被金痛打一番后,都让宋喜出望外,仿佛隔着十五万八千里也想去看看当时辽国挨打的画面。

能够消灭辽国,是宋一直以来的夙愿,即使当初宋辽拉开的旷日持久的战争也没能见分晓,可是,宋觉得现在仿佛又有了机会。因为,此时完全可以依靠金国来共同打击辽国,没准可以一举歼灭辽国,燕云地区就可以归宋了。

公元1120年,宋朝找个去金买国马的理由派使者出使金国,以此,打算商议共同攻取辽国之事。虽然,此时的金国处在崛起时期,而完颜阿骨打也正是雄心满满的时候,可他还是对宋有所敬畏,因为,宋毕竟是当朝统治的中原之国,所以,在完颜阿骨打眼里,觉得还不能小瞧这个宋朝。

虽然此时的宋朝已经内忧外患,在宋朝使者巧舌如簧的演说下,宋金还是达成了协议,共同派兵攻打辽国,并约定了作战计划和事后分成:金派兵攻打辽国中京大定府,宋派兵攻打辽国燕京析津府。等事成之后,燕云十六州分给宋,而燕京以北全归金,并且,宋朝给辽每年的岁币全部转交给金。

在这份协议里,还规定:无论双方最终攻打辽的结局如何,都不能背叛协议与辽议和。这就是宋金的“海上之盟”。

盟约订立后,金如火如荼的开展了对辽的进攻,不费吹灰之力就攻下了中京大定府,而在等待“好队友”宋的时候,却迟迟不见队友来汇合,于是,金一鼓作气连续进攻西京大同府,一路斩杀到燕山一带,要不是长城建立的天然屏障,估计金都可以一路杀到宋的东京。

那么,为何宋朝姗姗来迟呢?因为,此时的宋朝正在全力的对付南方爆发的方腊农民起义,此时的方腊实力不容小觑,几次派兵都没有镇压下来,而且,方腊大军已经占了了六州政权,如果不尽早镇压下来,对宋朝的威胁无法估量。

可是,当宋朝终于镇压下来方腊后,发现辽国已经被金占领大半,那当初订立的盟约也不能不去啊,否则丢面子是小,万一金一怒转攻进来,当初打的算盘没打成,岂不是引火上身吗?于是,宋朝带着仅有的几万士兵来进攻辽国,可是,此时的宋朝士兵状态根本不在线,最可气的是带兵打仗的不是将军元帅而是一个宦官童贯。

这是因为,宋朝皇帝一直担心军权不能落入武将之手,否则,就会有发生叛变的可能。这种小人之心不知道怎么当上的皇帝?难道落入宦官之手就不会贻害国家百姓吗?事实证明,答案是肯定的。宦官黄贯带来大军来到辽国,可却受到了辽国的攻击。不知道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是宋军实力确实不行,金的手下败将对付几万的宋朝大军居然是这么的绰绰有余。

可是,战败的宦官黄贯还不服气,非要再带20万大军继续攻辽,结果惨败,落荒而逃。真是自取其辱啊!可是,黄贯却为了回去好交差,故意掩盖两次战败的事实,暗地里沟通金来派兵攻打燕京。完颜阿骨打正愁有力没出使呢,那就打吧,于是轻松攻下燕京。

可是,当童贯提出来把燕京划给宋时,完颜阿骨打可就打起了算盘,我打下来的城池你想要那有那么简单啊?想要也可以,拿银子来吧!童贯于是说服宋朝皇帝甘愿拿出银子买回了燕京,可结果还是被完颜阿骨打摆了一道。

等宋朝兴高采烈的去收地时才发现,完颜阿骨打早就把燕京和附近的城县的钱财物资还有老百姓收回了老家,给宋朝留下的就是鸡犬不剩的几座空城。

这还不是最让人堪忧的,最坏的结果是,通过这次盟约,金完全的转变了对宋的印象:之前还以为宋毕竟是中原之主,对其还有几分顾忌,可是,通过这次打交道完全看透了宋的实力,可能,这时金就有了后期南下攻宋的野心。

也可以说,在海上之盟签订后,金宋果然合力灭了辽国,但是,辽国灭亡以后,宋朝便变相失去辽国作为它的屏障,以阻挡金兵南下。而此后,金宋边境正式接壤,而金兵又果然于辽亡后南侵宋土。1126年北宋便在朝政败坏,国力和军力不振的情况下,遭强大的金兵攻克其首都汴京及中原一带的领土,酿成靖康之变,最终,北宋也渐渐走向了灭亡。

举报/反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