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拉丘地,字面意思是金色的丘地或土墩,位于阿富汗的北部。
1978年,由苏联和阿富汗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此地发掘了6座竖穴土坑墓(1男5女),对应时间为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之间。
这里一共出土了约2万件金、银、铜、宝石、象牙等各种材质制作的精美文物。这批数量惊人的宝藏,将多种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融合在一起,表现出了独特的跨文化特征,是丝绸之路上迄今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墓中出土的安息银币、罗马金币、希腊神灵、草原风格黄金饰品、中国西汉铜镜与丝绸、叙利亚或埃及的玻璃器以及印度象牙雕件等,也无疑证明了公元前后的阿富汗作为文明十字路口的国际性、创造性和多样性。
比如3号墓出土的骑海豚的丘比特扣饰,虽然丘比特出自希腊神话故事,但因为阿富汗没有海,更没有海豚,两个小人就骑在了鱼的身上。








1979年之后,阿富汗处于长期的战乱之中,几次重大考古发现所得的阿富汗国家宝藏,因秘密保存在喀布尔中央银行大楼下的金库中而得以幸存,直到2003年才重见天日。

2006年10月起,法国、意大利、荷兰、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瑞典、挪威、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20多家博物馆先后巡回展出了这批珍宝。
这批宝藏一时成为博物馆、历史爱好者热议的话题,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见到这批带有异域风情,又蕴含东西文明交融的珍贵文物。
这批宝藏一时成为博物馆、历史爱好者热议的话题,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见到这批带有异域风情,又蕴含东西文明交融的珍贵文物。

2017年3月起,它们开始在中国巡展,北京、敦煌、南京、成都、深圳、郑州、香港等城市都留下了它们的身影。

在国内巡回展览中,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展览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站。此外,清华艺博还利用大学博物馆在研究方面的优势,集结了海内外优秀的学术资源,配合展览举办了一些列讲座和学术研讨会,形成学术文章30余万字。
这些珍贵的文物和学术成果,一并收录集结在当时清华艺博和上海书画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同名图录之中——《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

为了让这批珍宝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得到更学术、更深刻的呈现,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特对这些文物进行了重新编排与解读。凭着高品质的展品+高含金量的学术解读+高品质印制,图录在极短的时间内销售一空,豆瓣评分高达9.4。

3年来,不断有读者对图录提出重版需求。在相关二手书市场上,这本书甚至被炒到了“天价”。


本着传播文化、普及文化的目的,我们决定再版这本书。
在保留原有全部图版和文字的基础上,部分增订,新增了李零、扬之水、李水城、苏荣誉等七位学者的十余万字研究论文。
与此同时,在书的装帧形式上,适当缩小开本,降低定价。

工艺上,采用了进口艺术纸+定制高亮油墨,雅昌担纲印刷制作,500多幅精美图片如实物般立体呈现于纸上。

图书的开本缩减为16开大小,便于翻阅,装帧方式升级为精装+护封,可以平摊,适合欣赏书中的高清大图。

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入口处的石碑上,刻着一句名言:文化长存,民族常青。
几千年来,阿富汗一直处于古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此聚集和交流,并留下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对当地的文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文物代表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重要组成。
希望《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增订典藏版)》一书的出版,能让更多读者更好地了解到这批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相信借着对这一段历史的回顾和解读,能让我们重新思考文明交汇与交流的力量,以谦和、宽容的态度对待自己和异域的文明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