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这句农谚生动地体现了,立秋降雨,对人们生活,特别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从气象角度来看,立秋时,副热带高压开始北退,冷空气活动渐趋频繁,冷暖空气交汇,容易形成降雨。
今年立秋时间是,8月7日13时51分19秒。据气象台预报,多地在立秋当日,可能有雨。

倘若立秋当天下雨,从传统经验,和预兆角度来说,首先预示着农作物丰收。
立秋后,玉米进入乳熟期、大豆处于鼓粒期、水稻在灌浆期,此时充足的雨水,能让它们更好地生长发育。
像在华北平原,立秋的雨,能将土壤含水量,从干旱的15%,提升至适宜的25%;在长江流域,可缓解持续的高温干旱,让水稻叶片重新舒展。
2025年农业监测数据显示,立秋期间,获得充足降雨的区域,水稻亩产平均提高8%,棉花铃重增加12%。

其次,立秋下雨有“顺秋”的说法,意味着秋天会按照自然规律,顺利到来。
后续雨水相对充沛,一场秋雨一场寒,气温会逐渐下降,秋意渐浓,气候、物候,都呈现出和谐顺畅的态势。
在江南水乡,立秋细雨绵绵,预示着银鱼洄游期延长。此外,还有说法认为,立秋有雨,来年的农业生产条件,也会更为优越,病虫害相对较少。
要是立秋当天,没有下雨,预兆可就不太乐观了。一方面,预示着后续降雨可能不多,易出现秋旱,农作物会因缺水而生长受限,导致减产。

另一方面,可能意味着秋天的高温天气,会持续较长时间,“秋老虎”发威,空气湿度下降,还容易引发秋燥。
在一些地区的农谚中,甚至还有“立秋无雨人无干,来年蝗虫遍地卵”的说法。
意思是立秋无雨,不仅影响,当年秋收秋种,来年还可能容易出现蝗灾。
当然,现代气象学认为,立秋是否下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和位置变化、冷暖空气的活动等。

虽然农谚,是人们长期经验的总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气候变得更加复杂多变。
不能仅仅依靠农谚,来判断立秋,是否有雨及后续的天气状况。
还是要结合科学的气象预报和监测,提前做好应对准备,无论立秋有无雨,都积极采取措施,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