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仁宝没留下对"小家"的遗愿 却留下"大家"的遗憾

  华西村新书记吴协恩昨接受记者采访。

  华西金塔是华西村的地标建筑。

  吴仁宝27岁的外孙缪连华从澳大利亚留学回国。

  尽管2002年11月起吴仁宝的四子吴协恩已经接管了华西村,但11年来华西人仍习惯称他“新书记”。昨天在吴家院子里,面色憔悴而悲戚的吴协恩无疑是媒体最为关注的焦点。

  “老书记的一生,是无私奉献、奋斗不息、探索不止的一生。”吴协恩说,老书记的离去,对华西村是巨大的损失。“他是我们所有人的精神支柱,如果可以,我们都希望他能一直带领我们,直到90岁、100岁。”

  扬子晚报记者 张磊 谷岳飞 文/摄

  谈未来发展

  分配机制不变,有信心让华西攀升新台阶

  毕竟吴仁宝老人还是去了,华西村的担子从此落在了吴协恩一人肩上。“擦干眼泪之后,还是要向前看。”吴协恩说,要想发展,任何时候都会面临新的挑战,但只要发挥大家的智慧,没有什么走不过去的坎。“老书记是靠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创造了现在的华西村,他虽然离开了,但他的精神财富永久地留存下来,我们只要能运用好这笔财富,一定能继续谋求发展。”

  这笔财富究竟是什么?在吴协恩看来,华西村能有今天的成绩,除了得益于老书记的勤勉与刻苦,更与他与时俱进的智慧密不可分。“从农业,到新型农业,再到工业、服务业,华西村的发展就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老书记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未来的道路,搭建了优秀的团队和舞台。这让我有信心能让华西今后不断攀升新台阶。”吴协恩说,事实已经证明华西村现有的体制和方针政策是行之有效的,“既然有用,短期内我们不会做太大调整。”今后,华西村将加大服务业的比重,预计今年底“全村服务业的生产总值将比去年增加50%以上”。

  华西村的分配机制也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我也听到一些议论,比如应该将股权分给新并入的村民等等。我想暂时不会有这样的动作。毕竟从股份制的意义本身来说,就不是要保证人人有股份——更何况,我们这个股份制公司收益的大部分还是属于华西村集体所有,还是会用来造福每一位村民。一荣俱荣,共同富裕的方针我们会始终坚持。”

  “在工作中,老书记是我的指路明灯;在生活中,他是值得我尊敬的父亲。”吴协恩告诉记者,父亲在上海看病时几个儿女都曾问过他,有没有什么想对家里人说的。“父亲摇摇头说没有,再开口还是谈工作。”

  谈父亲遗愿

  父亲没留下对“小家”的遗愿,却留下了对“大家”的遗憾

  吴仁宝是个严父,言传身教是他一直以来与子女最主要的沟通方式。“但我们都能理解老人,要让子女后代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拥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这就是他眼中最大的爱吧。”吴协恩说。

  此时此刻,他是聚光灯下唯一的“书记”,更是一个刚刚失去父亲的儿子。就像昨天吴协恩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那样,吴仁宝没有对“小家”留下遗愿,却留下了关于“大家”的遗憾,那就是亲眼看到“大华西”建成,华西百年梦圆。

  “在最后的一段日子里,老人曾几次提到了大华西的发展。”因为没有看到大华西村像华西中心村一样,这也堪称老书记吴仁宝的一大“遗憾”。“不是给住的房子就行了,其它村合并进来之后,村民的工作、村民的养老问题,等等,都需要操心,而且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因此这些年,老书记一直都在讲大华西的发展问题。”吴仁宝外孙缪连华介绍。

  事实上,在昨天的采访中,跟随了吴仁宝20多年的秘书、同时也是华西村党委副书记的孙海燕向扬子晚报记者透露,老人病危期间对他说起最多的也是这个“大华西”的心愿。“他走之前两天的早晨还拉着我的手说,华西村现在有了250万人,下一步要争取实现500万人,不但中国人愿意过来,外国人也要愿意进来,华西要成为世界村、百年村……”

  吴家第三代对吴仁宝“又敬又怕”

  吴仁宝夫妇育有四子一女,包括第三代、第四代,目前已有30多人。他的四个儿子分别叫协东、协德、协平以及协恩,如此命名,吴仁宝是希望兄弟四人长大之后,协助自己崇敬的伟人毛泽东、朱德、邓小平、周恩来,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业。

  目前,吴仁宝的这四子一女正当壮年,他们分别在华西村各个产业担任要职。其中,吴协恩现为华西村党委书记,华西村的后吴仁宝时代,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表现。

  吴仁宝的第三代也多半已经成人,他们基本都有出国留学的经历,而且无一例外,和他们的父辈一样,学成之后又都回到了华西村。吴仁宝27岁的外孙缪连华昨日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他是从澳大利亚留学回国,现担任华西钢铁有限公司采购部门负责人。缪连华说,吴仁宝并不像外界传言那般,要求第三代学成之后必须回华西村,孙辈的出留都是自愿。至于各自所学的专业,吴仁宝对孙辈们也没有干涉,全凭各自自愿。

  缪连华还记得他小时候外公的样子,那个时候,大家都住在一起,吴仁宝每天都是早起,大约4点多就起床,5点多钟开始听广播——那个时候没有电视机——而且广播声音还开得很大,这让贪睡的孩子们“深受其苦”。几十年如一日,吴仁宝通过听广播、看报纸,获取资讯并形成自己的判断。即使在生命最后的几天里,尽管精神已经有些不济,但在难得的清醒时刻,吴仁宝还要求家人为自己读报。缪连华介绍,在外公的最后时刻,并未对孙辈有具体的遗嘱,但其要求在平日已有体现,“他对我们各方面一直都比较严格”,因而提及对外公的情感,缪连华敬重的成分更多一些,“小时候还不怕,但长大了尤其是工作之后有点怕。”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