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华西村“最美书记”吴仁宝葬礼,带领全村致富,上万群众含泪送别

他们是一群来自大山的高学历人才。令人困惑的是,在他们完成学业后,并没有选择留在那些繁华便利的大都市,而是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山村,选择了在故土上扎根。面对这样的人生抉择,有人问赵龙贤——一位华侨大学的毕业生,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赵龙贤笑了笑,答道:“在北上广,我需要拼搏,赚取车子、房子,甚至要自己找工作。但回到村里,我不仅有房子和车子,也不必为工作发愁,那我为什么还要待在外面呢?”

同样做出回乡决定的,还有李梅红,她毕业于徐州空军学院。她和赵龙贤是同一年回到村里的,她说:“我们和其他同学的区别在于,我们拥有一种属于我们的独特优越感。”赵成宁则曾在国外学习网络技术,他也放弃了“海归”的光环,回到了家乡,选择成为一名铜业生产工人。他表示:“在英国,我看到的住房条件和我们村的房子差不多,很多英国人开的车也不如我们村民的好。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要放弃家乡的优越条件,去外面拼搏?”

这些年轻人回到山村,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他们的“老书记”——吴仁宝。吴仁宝是他们从小熟悉的名字,也是他们的榜样。回到他们的家乡——江阴华西村,这个曾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地方,正是吴仁宝改变的奇迹。

华西村曾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山区,甚至可以说,村民从村子成立的那一刻起,就背负了1.5万元的债务,堪称“贫穷村破”的典型代表。而这一切的改变,正是因为吴仁宝的奋斗和智慧。

吴仁宝,生于1928年江阴华墅乡的一个贫寒农民家庭。14岁那年,家中彻底断粮,年轻的吴仁宝背起捕鱼工具,到江河湖泊捕捞鱼虾,拿到集市上出售,用来换取碎米喂猪,勉强度日。虽然困境不断,但他的毅力和智慧始终未曾动摇。1954年,年仅24岁的他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成为瓠岱乡人民政府的财粮委员,成为了让村人羡慕的“国家干部”。然而,这份工作的光景并未持续太久,三年后因全国经济困难,吴仁宝也“被迫下岗”。

不过,命运并没有将吴仁宝打垮。随着农村改革的步伐,华西村在吴仁宝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61年,华西大队成立,吴仁宝成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在那个物资极为匮乏的年代,他告诉自己和村民,一定要改变贫困的面貌。他从《人民日报》上读到《大寨之路》报道后,得到了极大的启发,决定带领村民开创一条不同的致富之路。

他和村民一起进行河流改道、土地平整等工程,虽然在当时看起来艰难无比,但他们用七年的时间提前完成了任务。1972年,华西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纷纷盖起了新瓦房,1300余块零散田地变成了400多块高产的良田,华西村的名字声名远扬。

对于第一次走进华西村的记者来说,这里给人留下的印象格外深刻。他回忆道,自己第一次来到华西村时,那里的村民个个脸色红润、身强体壮,与当时许多地方贫瘠的生产大队形成鲜明对比。据说,吴仁宝在扩种双季稻的同时,便主动开办了农村食堂,保障村民的餐饮质量。早餐有油条、包子,午餐和晚餐都有两荤两素一汤,甚至还有番茄、西瓜等时令水果来解暑。

然而,吴仁宝的远见并不止步于此。1969年,他秘密地创办了一家五金厂。当时,正值全国正在进行“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关键时刻,吴仁宝心里明白这项举措很可能会引来上级的审查和打压,于是,他采取了极其保密的措施,厂区四周修建高墙,窗户上挂上厚重的窗帘,员工也被要求保持缄默。每当上级检查时,工厂便暂时关闭,所有工人转移到田里劳动,等领导离开后,工厂马上恢复正常生产。

这个五金厂的成功,不仅为华西村带来了巨额利润,更为后来的乡村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9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吴仁宝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的背景下,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的计划。他将村里的大部分田地交给能干的农民承包,剩余劳动力则转移到工业部门。许多人对这一方案提出质疑,但吴仁宝坚定不移,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华西村开办了冶金、纺织等40多家企业,95%的村民都参与了工业生产,村里的农业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1992年,华西村迎来了又一波辉煌。那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刚刚发布,吴仁宝迅速召集村党委开会,决定借机“吃足”市场原材料。一个月内,建材价格飙升,华西村民赚得盆满钵盈,传言说吴仁宝开个会就赚了一个亿。但对吴仁宝而言,这还远远不够。

七年后,华西村股份公司成功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农村经济综合开发上市公司,华西村也逐渐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变成了全国有名的“电话村”“汽车村”和“别墅村”。

进入千禧年,吴仁宝的步伐依旧未停。他带领华西村与周围落后村庄联合,成立了“大华西”,使得华西的经济版图不断扩展。即便如此,吴仁宝仍未满足,他曾在介绍华西经济时表示,自己希望华西村每年都能进步,年年有新发展,而不是停留在某个高峰。

2003年,年逾古稀的吴仁宝告别了华西村党委书记的岗位,开始了退休生活。记者问他是否觉得华西村能离开他,吴仁宝微笑着答道:“我的看法很简单,华西村能离开我,也离不开我。它过去可能离不开我,但现在,它可以开始离开我了。”这句话透露出他对华西未来的信心和对自己角色的豁达。

2012年,尽管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吴仁宝依然坚持带领华西村的队伍参观北京的“复兴之路”展览。在病重的情况下,他依然不忘总结经验、展望未来,直至最后几天,依旧用清晰的思维安排村里的事务。

2013年3月16日,吴仁宝去世,享年85岁。华西村的村民们深感失落,整个村子都为失去这位“老书记”而悲痛万分。在他的追悼会上,不仅是华西村的居民,还有各地的群众和政府领导,都前来送别他。

他的一生,成就了华西村的传奇,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西人。吴仁宝的精神仍旧传承在华西村的每个角落,而他所建立的华西村,也将继续在他的指引下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