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桑明庆 | 县长拾粪

时间过了80多年了,在革命老区安阳县磊口乡(现殷都区代管)泉门村任然流传着县长李之乾拾粪的故事。他使用过的拾粪杈被吕法太老人家珍藏。老人却把它当作珍宝保存完好,还逢人便说,这不是一般的拾粪杈,它是我们的李县长用过的拾粪杈,凝聚着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以身作则、热爱劳动的优良品德。可不能把它扔掉,我要让儿子、孙子,子子孙孙保存下去。

1940年4月,安阳县抗日民主政府驻进了位于老爷山下的泉门村。抗日民主政府来到之后,为激发安阳西部人民的抗日激情,召开了各种会议,向各个阶层进行抗日发动,揭露国民党妥协投降,日本妄想灭我中华的罪行,并广泛宣传党的各项抗日政策,同时召开地方绅士座谈会,宣传抗日主张,争取他们抗日;另外在泉门周边各村成立自卫队、儿童团、妇救会,建立了村级政权,协助独立营粉碎日军的扫荡。从此,这一方世世代代受苦受罪的百姓获得的新生。

安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居

1942年,安阳西部山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老天持续二年没有降过透雨。害得这一方百姓吃树皮、草根、观音土度日,被饿死的人到处都是,当时,太行区党委号召解放区的人民开展生产自救度荒运动。安阳县委,抗日民主政府坚决响应号召,要求县区干部带头搞生产,积肥、开荒、种粮、种菜,不向人民征粮、征菜,减轻人民负担。

在老爷山弯弯曲曲的山道上,每天天还不亮时,借着朦胧的月色和点点星光,都能看到一衣服破烂的青年拿着粪杈、背着箩头在路上拾粪的身影。此时,高高的老爷山还没有睡醒,山道上,青年匆匆的脚步“咚咚”作响,时不时将路边的野兔惊跑,“喳喳”的粪衩声和“咚咚”的脚步声,正在迎接黎明到来。这位青年不是别人,就是当时安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李之乾。县长每天拾粪的事迹迅速在解放区传开了,他的行动很快便影响到全县干部群众,随之也积极地投入了生产运动。当时县委机关在泉门东山开垦了60多亩荒地,还种上了百亩的熟荒地。县长骑的马,公用的骡子也全部用到了生产方面,这样一来,机关干部的吃粮问题解决了,种的蔬菜不仅完全自给,而且有余。当时除集体生产外,每个干部还有生产二百斤蔬菜的任务。李县长除了主持工作,参加集体劳动外,二百斤的蔬菜任务也能圆满完成。

在李县长的带领下,机关干部人人争先,种菜、纺线、做鞋,机关还养了几头膘猪,肉也吃得多了,生活也改善了。在干部的带领下,解放区的群众也积极开展了生产自救运动,组织变工队、互助组,打井修渠、兴修水利,(泉门的吃水池和渠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修起来的)积肥、选种、精耕细作,粮食生产多了,生活改善了,解决了吃饭问题,不但度过了灾荒,有了吃穿,还大大促进了抗日斗争,党和群众的关系也更加密切了。 

抗日民主政府旧居现在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山不老,记忆长存”。时光穿越了80多年历史的烟云,老爷山依旧巍峨地耸立在太行山东麓。但是,在老区泉门村,不论是在那九曲十八弯的老巷之中,还是在新落成的“红色记忆,印象泉门”生态文化广场,仍然在传颂着“县长拾粪”的故事。老一辈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心为民的情怀,将在“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中,永远激励和召唤着后人阔步向前!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