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立秋节气,小编就想起了“贴秋膘”的传统,因为夏季的时候酷热难耐没啥胃口,而到了立秋后就要吃点补的,这样能增强体力不说,还能长膘,从而帮助抵御冬季的寒冷。
立秋到了,根据我国民间传统的说法是夏季到来了,但是此时仍处盛夏之末,只不过万物已悄然酝酿着向秋的转变。
特别是立秋后如果遇到降雨,气温就会变得凉快一些了。那立秋当天下雨好,还是天晴好?老话说“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又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一、立秋节气及其气候特点
立秋,顾名思义,即“秋天开始”之意,当斗(北斗七星斗柄)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时交立秋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8月7、8日或9日,今年就比较早是在8月7日。
虽然传统文化认为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是秋季的开始,但它并不意味着酷热天气的即刻终结。
相反,由于地球表面热量的惯性作用,立秋后往往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的“秋老虎”,即气温高、湿度大的炎热天气。
不过,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白天渐短,夜晚渐长,昼夜温差开始加大,自然界中的万物也开始了从繁茂到成熟的转变过程。
在这一时期,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点表现为白天依旧炎热,但早晚逐渐凉爽,降雨也逐渐减少了,容易形成秋燥的天气,这也对农作物的后期生长造成了不少的影响。
现代气候学上,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减少或下降。特别是北方地区,立秋后降雨进一步减少,可能形成秋旱的天气,这对秋收、秋播都会造成不少的影响。
二、“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是什么意思?
这句谚语深刻反映了古人对农业生产与自然气候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在农耕文明时代,雨水是农作物生长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源,而立秋时节的降雨更是直接关系到秋收的成败。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在立秋节气当天下雨了,那么就预示着农作物都会迎来丰收,而立秋节气当天没有下雨,那么农民就会担忧起来。这又是为什么,有没有道理呢?
首先,在立秋节气下雨的话,预示着后面的雨水多。从古人的经验之谈来看,立秋节气当天降雨了,往往预示着秋季整体降水量的增加,这对于缓解夏季的干旱、促进农作物生长至关重要。
雨水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地表温度,带来凉爽的秋风,还能为土壤补充水分,促进作物根系发育和果实膨大,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其次,立秋下雨是丰收的预兆:在农业社会,丰收意味着粮食的充足和生活的安稳。立秋时节的降雨,如同自然界对农民的恩赐,为农作物的成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因为在立秋节气的时候,还处于三伏天,特别是一年中最热的中伏期间,此时国内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仍然较高,正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中稻正值开花结实期,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
这些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尤为迫切。因此在立秋节气下雨的话,哪怕只是少量的雨,农民也认为是好兆头,因为这样就能起到缓解旱情的作用,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形象地描绘了雨水滋润下,大地一片金黄的丰收景象。
同时这句谚语也是在提醒农民,要根据天气情况,适时进行灌溉、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工作,确保作物健康生长。同时,对于双季晚稻等晚熟作物,更要抓住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加强田间管理,为晚稻的高产稳产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不仅是对自然气候与农业生产关系的朴素总结,更是古人智慧与经验的结晶。另外关于今年的立秋还有一个好消息,那就是“立秋”的早晚也相当重要。
“立秋”对于农事的影响相当大。古人认为“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而今年就是在七月初四日立秋,所以这是个好兆头,预示着今年会是大丰收,小编也提前祝福广大农民朋友迎来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