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曝險度高的職業新鮮人就業下滑,軟體與客服尤為明顯

史丹佛大學研究顯示,生成式人工智慧普及後,美國部分人工智慧高曝險職業的新鮮人就業已經出現下滑。根據美國的人力資源與薪資服務公司Automatic Data Processing(ADP)提供的龐大薪資管理資料,涵蓋數百萬名員工與數萬家企業,觀察至2025年7月,高度涉及人工智慧的職業中,22至25歲群體的就業,從2022年底起明顯減少,其中軟體開發與客服職務最為明顯。相較之下,35至49歲在相同職類中就業則持續增加,反映出整體就業擴張下,年輕族群的機會正被壓縮。

研究團隊將ADP的就業資料,結合由研究人員利用GPT-4評估各職業人工智慧曝險程度的指標,並進一步參考Anthropic Claude的實際使用資料,將人工智慧應用分為偏自動化與偏增強兩種類型,以觀察不同應用模式對就業的實際影響。

結果顯示,在人工智慧曝險最高的職業中,22至25歲新鮮人的就業數從2022年10月至2025年7月下滑約6%,相對地,35至49歲在同期間卻增加超過9%。進一步分析顯示,軟體開發的新鮮人受僱人數相較高峰減少近2成,客服職位也呈現類似趨勢。

這樣的差異主要因爲自動化導向的人工智慧應用,能直接取代原本由新進員工執行的任務,使得入門級受僱人數明顯萎縮,相較之下,要是人工智慧扮演的是協助人員完成工作的增強型工具,便沒有造成同樣幅度的減少,部分職缺甚至有所成長。薪資方面,無論年齡層或人工智慧曝險程度如何,年薪基礎薪資走勢差異不大,顯示目前的影響集中在職缺數量,而非薪酬水準。

為了避免就業變化只是受到產業景氣或公司策略差異的影響,研究進一步採用事件研究方法,加入公司與月分的控制條件,並依不同人工智慧曝險程度分組比較。在嚴格檢驗下,22至25歲且高度涉及人工智慧的職位,仍出現約12%的就業減幅,數據具統計顯著性,後續測試也得到相同結果,即使排除資訊業與電腦相關職務,或是依遠距工作可行性區分,都能觀察到一致的趨勢。

研究指出,這些結果與生成式人工智慧開始影響入門就業的假說一致,但仍對因果關係保持謹慎態度,認為需持續追蹤,作者強調,這些勞動市場的調整目前主要出現在年輕族群的就業人數,而非薪資水準,且衝擊集中於偏自動化的應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