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瞰紐約世貿大廈廢墟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鳥瞰紐約世貿大廈廢墟:當年恐怖襲擊之後的大火和塵煙持續了三月之久

    • Author, 何艾達
    • Role, BBC中文美國特約撰稿人

「大約九點,我聽到電台說『飛機意外』,跑出門看到世貿中心金光閃閃。那天陽光普照,不鏽鋼樓面被撞擊後碎開,像煙花飛下來。我幾乎整個人跪下——我那天本該在世貿中心裏的萬豪酒店上班,因事請假躲過一劫,」 紐約酒店華裔協會主席黃華清激動地回憶起二十年前9月11日早上的情景。

雖然作為華人的自己幸運地躲過了一劫, 但黃華清說, 距離911事件災難中心或「原爆點」(Ground Zero)僅數條大街的紐約中國城,也曾遭受過巨大經濟衝擊。數以千計的以華人為主亞裔民眾生活和生機都曾陷入極度危機, 還有直接人員傷亡。

紐約中國城
圖像加註文字,紐約中國城疫情以來就一直沒有開門的商家

二十年過去了,恐怖襲擊換成了當下的新冠疫情。很多美國亞裔說,唯一不變的是他們繼續被「主流社會」遺忘的現實。對很多人來說,「911」事件不僅僅是一場災難,一把燃燒了三個月的大火和曾經鋪天蓋地的塵埃,更是長期籠罩他們生活、身份認同和對社會認知揮不去的巨大陰影。

不過,也有不少目睹了紐約中國城二十年滄桑的人們注意到,以華人為主亞裔社區的覺醒也慢慢到來了,反歧視,積極參與美國政治。

  • 911事件20週年:美國全球反恐為中國打開了「機遇之門」 ?
  • 「一顆子彈就足以毀掉我們」——美國華人商戶疫情中的恐懼與困境
  • 疫情下留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一場特別「成人禮」

黃華清還記得清清楚楚,911過後好幾個月,走在紐約中國城街道上的他,看到的是華人居民樓窗口的花盆裏植物「由綠色變黑,全部死掉」,「被世貿中心吹來的灰塵覆蓋」。

Skip 熱讀 and continue reading

熱讀
  • 金正恩笑
    金正恩已乘火車進入中國 朝鮮領導人70年來首次參加中國閱兵
  • 照片中,莫迪身穿白色庫爾塔外搭藍色背心,口袋裡插著一方金色手帕;習近平則身穿深藍色西裝、搭配酒紅色領帶。兩人站在藍色與橙色交錯的背景前,對著鏡頭微笑。
    莫迪為何進津卻不入京,中印互動背後的「特朗普因素」等觀察重點
  • 印尼峇里島登巴薩警察局前爆發抗議活動,抗議者與手持防暴盾牌的警察發生衝突
    印尼21歲網約車司機之死引發全國性抗議,總統撤議員津貼安撫民心
  • Female soldiers from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shout as they practice for an upcoming military parade to mark the 80th Anniversary of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and Japan's surrender, at a military base on August 20, 2025 in Beijing, China.
    習近平在世界舞台的重大時刻前夕,北京收緊市內管制

End of 熱讀

據介紹,當年世貿中心的灰塵覆蓋了整個中國城:主幹道堅尼街(Canal Street)以南不允許車輛通過,僅准許居民步行進入;兩個月間,電話通訊服務全被切斷,商鋪紛紛關閉,中國城猶如「鬼城」。

Park Row
圖像加註文字,恐怖襲擊20年後的今天,連接中國城和曼哈頓金融區的柏路(Park Row)仍僅准許政府車輛、公共交通和緊急車輛通過

911事件後一年,中國城餐飲業生意下降70%,服裝業下降65%,近60%服裝業從業者仍失業或減少了工作時間,30%的餐飲業從業者仍無法全職工作——中國城的兩項支柱產業由此式微。

二十年後的今天,連接中國城和曼哈頓金融區(Financial District)的柏路(Park Row)仍僅准許政府車輛、公共交通和緊急車輛通過,人行道和自行車道於2018年才開放。紐約市警察局稱此舉是為了保護其位於柏路的總局大樓免受恐怖分子襲擊。走過柏路,曾穿行載滿遊客的旅遊車的寬闊街道常空空蕩蕩,只有路邊警崗四周停滿警車。

2020年1月以來,新冠疫情還未席捲紐約,但中國城已因其與中國的聯繫再次被避之不及,許多歷史悠久的餐館紛紛關閉。

「中國城又像一個鬼城,」黃華清說。

紐約中國城
圖像加註文字,當年恐怖襲擊和20年後的新冠疫情對紐約華埠經濟衝擊巨大
  • 「因為我是亞裔,我永遠當不了美國人」
  • 美國華人激辯「黑人的命也是命」背後的代際衝突

有學者分析指出,紐約和美國其它城市的所謂「中國城」,其實原本就是早年的排外與種族歧視而產生的社區——雖然地處紐約地理中心,卻實際存在於主流社會的邊緣。

十九世紀末,原來遍布美國大陸各地的華人移民面臨針對華裔的歧視和暴力,紛紛向東移居、聚集,抱團取暖,逐漸形成了早期的紐約中國城。中國城在語言、文化上行使著與餘下的城市不同的邏輯,又與母國、故鄉時空相隔,彷彿一塊夾縫中的飛地。

黃華清義工身份證
圖像加註文字,911事件之後,黃華清失去酒店工作,全心從事救災志願工作半年多

911事件之後,世貿中心附近區域紛紛重建、復興,唯有中國城彷彿被遺忘。

紐約亨特學院社會學教授陳美瑺談到美國主流社會對華人社區的態度時,就曾指出:「人們總想當然認為亞裔美國人會安然無事……」。

杜克大學周成蔭教授談到中國城面臨困難時也表示:「道路切斷就是把中國城整個生機都壓死了,原本常去吃飯的附近上班族不再光顧。這不僅是物理上的,那些道路被擋,人們無法去中國城,也是情感上、文化上的。想及在911事件中死去的人和仍在中國城生活的人——對許多人來說,中國城成為了一個有道德意義的場所」。

對於柏路遲遲不重開,許多華裔抱怨這是中國城的權益被忽視。對此黃華清也一直憤憤不平,不過他並不認為責任全在外部社會,華裔社區自己「不願抗爭」也是長期被忽視的原因之一。

黃華清憤憤地說, 「有人說抗爭了沒用,這塊地方歸聯邦政府管,可你沒去爭取怎麼知道?」

不僅針對柏路一事,黃華清也對華人社區整體缺乏政治和社會參與深有感觸:「很多亞裔加入了美國籍,還是不喜歡投票。可越不投票,地位越低」。

911事件之後,黃華清失去酒店工作,出於愛國,全心從事救災志願工作半年多。他對華人社區當時總體對這種國家大事所表現出的「消極」頗有微詞。他回憶道:「每天只看到他們來領食物、領錢,基本沒看見他們來做義工」。

美國亞裔抗議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疫情期間很多亞裔美國人參與街頭示威抗議,開始對歧視與仇恨說「不」

周成蔭教授則對「亞裔被動或是屈於權力」的刻板印象持更謹慎的態度:「許多華人在美國並沒有完全合法的身份,因為身份上的敏感性,他們會為了保護自己而顯得很安靜。這並不是說他們被動,只是他們的生活是複雜的。另外,歷史上,華工是很兇悍的——1882年排華法案後十年,華人提起了7000多個訴訟,且大多勝訴。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最早的罷工運動就是華工發起的,為了爭取和愛爾蘭工人一樣的薪水」。

對華人群體的觀察和評判中這種割裂感——積極與消極,噤聲與吶喊,苦難和勝利——也存在在在美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而中國城這塊夾縫之地,見證著種種不同截面。

  • China Mac:從謀殺未遂犯蛻變為反歧視領袖的華裔饒舌歌手
  • 亞裔並非「啞裔」 亞特蘭大按摩店的槍聲之後
紐約華人抗議

911事件以來,在中國城當地居住、工作的華人面臨失業、失所,而地產擁有者則在危機中找到獲利機會,炒高房價,他們中許多人甚至不在紐約居住,而是來自大陸、香港和台灣。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同樣的事件重演。

「新冠期間,中國城許多老的招牌店關門,其實因為那些投資商不會取消房租、不會免除貸款,因為他們不住在這個地區,對他們來說這些店無關緊要。他們會更關心自己的房價不被炒低,寧願空著,」周成蔭說。 「當我們說要講華人群體組織起來,其實這個『群體』是很分裂的,他們有不同的利益」。

如果說美國華人長期在身份認同鴻溝和社會認同夾縫中生存的話, 911事件之後,一些與紐約共同經歷浩劫的華人開始感到與美國的聯繫更深刻了。

紐約中國城舉行紀念911災難20週年大會
圖像加註文字,紐約中國城舉行紀念911災難20週年大會

「國家有難,作為美國人要挺身而出幫助這個國家共渡難關,」黃華清說。911事件一週年、五週年、十週年,他都堅持在中國城舉辦活動紀念「國難日」。每次活動時,曾親眼見證世貿中心倒塌的施毅真女士也都會朗誦詩歌,「美國人不怕死,回顧九一一,我自豪,我是一個美國人」。

周成蔭教授分析指出,特別是2020新冠疫情以來,包括華人社區在內越來越多的亞裔美國人開始意識到長期被歧視、忽視和邊緣化的嚴重性。

她說:「2020年在(美國發生)針對亞裔的暴力事件之後,許多東亞人忽然意識到在美國亞裔被歧視的境況,而南亞美國人——可能被認為是穆斯林的美國人會說,這些,我們從2001年就開始體會了。很多人也會因此覺得,不能信任(其他族裔的)美國人」。

周成蔭還回憶說,曾有學生告訴她,他們父母對亞裔有固有的歧視看法:「老一輩認為(亞裔移民)這種謹小慎微就是一種'移民稅',就是他們要存活在美國的代價。」

紐約世貿大廈原址的紀念公園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紐約世貿大廈原址的紀念公園

學者同時分析指出,移民和移民後代身份意識的覺醒通常是延時的、片面的。更年輕的華裔在面臨歧視時,呼籲「我也是美國人,應該受到同等對待」的時候,也會想起父母告誡他們作為移民要謹小慎微,不做出讓人針對的行為。

話雖如此,經過911之後社會的忽視、無視和新冠疫情期間的歧視,美國華人社區的緩慢的覺醒似乎已經開始。專家們注意到社區民眾如今會更為積極地走上街頭抗議對亞裔的歧視,挨家挨戶組織動員投票,進入政治舞台參與選舉。

更多的亞裔也開始向公眾介紹自己對美國社會的貢獻。比如人們開始談及以往不為人知的華人故事:鄧月薇,美國航空公司的華裔乘務員,也是第一位將911事件中劫機的情況告知地面的人;華裔美國人曾喆,因在911事件中救人而遇難;還有許許多多911之後為了生存和社區恢復而掙扎與奮勉的華人無名英雄和普通人的鮮活故事。

紐約世貿大廈原址附近的紀念碑上有人獻上一支玫瑰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紐約世貿大廈原址附近的紀念碑上有人獻上一支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