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钢轨上的烽火记忆

“请大家看这张照片,它也出现在了正在热映的电影《南京照相馆》中……”8月15日,在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馆内,讲解员杜媛右手指向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拍摄于1937年8月28日,照片中的小朋友叫王家升,他当时只有1岁……”听着杜媛的讲解,观众将目光落在了这张照片上,只见一个幼儿无助地坐在站台上哭泣,四周一片废墟。“他是当时日本轰炸上海南站时的幸存者,被美籍华人战地记者王小亭拍下,发表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据说当时有超过1亿人看到了这张照片。它让我们永远铭记那段历史。”杜媛清脆的声音中带着坚定。

观众参观展览 记者 唐伯侬 摄

这张照片正是“烽火铁道——抗战时期的中国铁路”专题展展出的内容之一。专题展共有“危机与筑防”“铁道与战场”“铁路与后方”“胜利与接收”“铭记与展望”5个篇章,梳理了在国家危难之际,铁路如何在连接战场与后方、维系国家统一、支撑全民抗战中起到战略支点作用。

步入展厅,350多张历史图片、100多件实物展品串起了铁路抗战的每个阶段——从战前危机与国防布局,到战时重要铁路干线的激烈争夺;从大后方铁路建设的艰难支撑,到抗战胜利铁路主权完全回归后的快速发展,展览全方位呈现了铁路作为“钢铁生命线”的重要作用。

“儿子你看,九一八事变是不是在历史课本上学过?”北京市民袁丛和儿子在一张照片前停下了脚步。“这就是日本关东军炸毁的南满铁路柳条湖段……”

“带孩子来到博物馆看专题展,看到这些真实的照片和实物,希望他能更好地感知历史,了解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袁丛告诉记者。

展览中一组数据令人震撼:1937年至1945年间,铁路共运送军队2700多万人次,军需物资500余万吨。“这背后,是无数铁路员工的奉献与牺牲。敌占区铁路工人们英勇不屈,组织开展情报传递、设备破坏等敌后斗争,很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却未曾留下姓名。”杜媛动情地说。

展览现场,一件件实物展品无声地带观众重返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老车站平面图已经泛黄,上面密密麻麻的标注却依然清晰;建设铁路使用过的劳动工具陈列在那里,握柄上的磨损痕迹依稀可见;游击队使用过的马灯、火药铳子,让人仿佛看到先烈们在暗夜中前行的身影。

“妈妈,这是游击队用的马灯吗?”7岁的浩浩好奇地停在了展柜前。

“是的,咱们看过电影《铁道游击队》,讲的就是活跃在山东枣庄一带的抗日武装。他们‘神出鬼没’,袭击日军列车、切断敌人的电讯线路,把敌人搅得不得安宁。通过一次次战斗,游击队缴获了敌人的大量枪支和物资。”浩浩的妈妈回答道。

在展览的第5篇章,8组今昔对比图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从战争年代的蒸汽机车到和平盛世的高速列车,从1937年被日军轰炸后的车站到现在焕然一新、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从80年前战场上10岁的童子军到当今坐着高铁去研学的小学生……如今,战火的硝烟已然散尽,通向光明的铁轨飞速延伸。“中国铁路的蜕变是民族复兴的生动缩影,这些图片真的令人动容。”观众李宁说。

离开展厅前,读初二的晓琦在留言板上写下“祖国繁荣昌盛,世界永远和平”的祝愿。晓琦告诉记者,今天她的收获特别多,“以前乘坐高铁,只是觉得很快很便捷。今天我明白了,飞驰的高铁是无数铁路工人用汗水拼出来的,今日的美好生活更是无数革命先烈在战场中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我会牢记这段历史,铭记那些不朽身影。”

“中国铁路是烽火硝烟的战场,也是民族生存与抵抗的生命线,见证了国家命运的沉浮与民族精神的不屈。希望观众能了解铁路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感受那段钢铁岁月中闪耀的民族精神。”中国铁道博物馆副馆长李海滨说。

场馆内,各式机车静静伫立,犹如历史的守望者,见证着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复兴征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