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饮鸩止渴



饮 鸩 止 渴


鸩(zhèn):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近义词:饥不择食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抱薪救火

反义词:从长计议、高瞻远瞩

出处


《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故事


霍谞(xū)是东汉人,他自幼发奋读书,从小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才华,年纪轻轻便精通四书五经,并通过了明经科的考试。他在当地是有名的“小才子”,长大以后,曾为河南尹,后做过廷尉。


霍谞有个在郡里当官的舅舅,叫宋光。由于他为人正直、秉公执法,所以成了一些权贵的眼中钉。后来,权贵们联合起来诬告宋光篡改诏书,皇帝信以为真,就把宋光逮捕,押到京都洛阳,关进了监狱。此时,霍谞才十五岁。


霍谞不相信舅舅会篡改诏书。宋光入狱以后,霍谞十分着急,日夜思考解救舅舅的方法。最后,他决定给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大将军梁商写一封信,为舅舅申冤。



他在信中说:宋光出身官宦之家,仕途平稳顺利,现已位居地方首长的高位。他为人正直、秉公守法,从而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这样的一个人,即使对于皇上的诏书有所疑虑,也会采用一种稳当的方式来解决,怎么可能冒着死罪私下更改诏书?这样的行为好比是一个人为了充饥而去吃附子(一种草药,有剧毒),为了解渴而去饮鸩 (“鸩”的羽毛泡过的毒酒)。这样的话,食物还没进到肠胃里,刚到咽喉人就已经断气了,怎么可能会有人这样做呢?


梁商读了这封信,觉得霍谞说得很有道理,又听说他只有十五岁,对他的胆识颇为赞赏。后来,梁商不仅重审此案,还亲自到皇帝那里替宋光辩白。案件终于真相大白,宋光也被无罪释放。从此以后,霍谞的名声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饮鸩止渴”,就是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至于有没有人真的通过喝毒酒来解渴,那就无从考证了。“饮鸩止渴”和近义词“杀鸡取卵”都指只顾眼前需要,但区别在于“杀鸡取卵”偏重损害了长远利益,而饮鸩止渴偏重指办法有害,后果严重。



举例


我们现在毫无计划地滥采自然资源,无异于饮鸩止渴,最终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没有核心竞争力,只靠打价格战抢市场,就像饮鸩止渴,最终倒霉的还是生产厂家。


我反对为了解决一时困难而向地下钱庄借贷,那无异是在饮鸩止渴。


回顾


火中取栗
与虎谋皮
余桃啖君
骑虎难下
剖腹藏珠


    觉得好看请点下方【在看】

    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