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无底线炒作,真的无药可救吗?

 

前一段在上海,一位网络红人自称担任光大银行某项市场推广活动代言人,并为此拍摄了大量不雅视频和图片,引发网络的疯传和热议,造成了其为恶劣的影响。

 

然而,事情真相很快就浮出水面,所谓应邀担任代言人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之事。然而,在炒作网红那里,真相是什么并不要紧。重要的是,经这一番炒作,她的知名度又提升了一截,人气也随之水涨船高。至于追究法律责任,起码从公开报道没有看到下文。而且,说不定网红还指望着光大银行追究法律责任呢,如果那样,她岂不是再火一把?

 

热衷于网络炒作的当然不只是这位网红。目前网络上的各种炒作,包括最近火热的王宝强婚姻事件,北京动物园老虎咬人等,已经从过去的“三俗”,变成了现在的无底线。一些人为了争夺眼球、为了出名以及获利,其炒作行为已经没有任何底线,堪称“无所不用其极”。面对这些炒作行为,群众虽然强烈不满,可也奈何不了他们。
网络炒作吃准了监管的空子。他们既不违反法律,也不违反政策。相应地,要监管他们就无从下手——于法无据,监管部门怎么管呢?

 

网络炒作者很聪明,他们知道红线在哪里。对于硬性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他们绝对不碰。但是对于软性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伦理道德和公序良俗,他们就放胆放手去挑战了。这样一来可以激起强烈的舆论,二来又没有人能据此惩罚他们,于是正好达到了他们的目标——既出了名,又不受制裁。至于出的是美名还是恶名,他们根本就不在乎——只要出名就行。

 

网络炒作挑战的是社会主流价值观、伦理道德和公序良俗,要制裁他们,也要从这些软规范入手。软规范是不能直接惩罚他们的,所以这里头最关键的一环,就是看软规范能不能变成硬手段。

 

国外的一些制度安排,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比如美国司法的陪审团制度,陪审团成员从普通公民中产生,他们根据自己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他们认可的公序良俗去进行判断,最终对司法形成强有力的影响。这种制度设计,就能够充分突显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作用,确保主流价值观能够强有力地规范各种社会行为。

 

美国陪审团制度的经验,可供我们在监管网络无底线炒作时候借鉴。群众对于一些网络炒作深恶痛绝,但是他们并没有健全完善的投诉渠道。即使投诉了,也未必能推动监管部门的工作,获得满意的处理反馈。其实,要监管、规范网络上的无底线炒作,社会监督、群众监督的作用不可或缺。应该通过完善体制机制,使社会监督、群众监督硬起来。

 

如果网络炒作给群众造成了困扰,或者群众认为某些炒作挑战了社会主流价值观、伦理道德和公序良俗,他们就应该享有监督的权利。这种监督,应该体现为可向有关部门投诉,并且要通过相关的体制机制,确保他们的投诉得到处理,把社会监督、群众监督的权利落到实处。只要把群众的作用纳入到网络监管的工作中来,相信那些无底线炒作的现象,就难以逃过人民群众的火眼金星,得到及时的制裁和处理,从而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编辑邮箱:rock.roll@163.com)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