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冷朝刚

  本报记者 谢登科 王邻 成嘉廷

  人物档案

  冷朝刚,1963年5月24日生,全国劳动模范,贵州省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党支部书记。

  在他的带领下,一个淹没在山旮旯里的贫瘠村寨激情奏响发展“三部曲”,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从无到有壮大集体经济,群策群力建设幸福家园……一个远近闻名的“小康村”脱颖而出。

  在青杠坝这个名字叫响之前,冷朝刚对媒体的采访可谓心存渴望。青杠坝出了名之后,他跟媒体之间反而平添了几分距离。

  山村的夜晚,简朴的平房,我们和冷朝刚之间的对话在一个没有生火的回风炉边展开。没有回避,没有波澜,坚毅和力量都深埋在他那沧桑的笑声里。

  看了网民的帖子,他最感欣慰的是外界对青杠坝的关注在日益增加。

  面对村民的期待,他想得最多的是怎样让青杠坝走得更快,走得更远,走得更精彩。

  “如果能把获得的荣誉转换成发展的资源,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新闻背景从人均年收入不到700元到如今过万元,青杠坝走了12年——

  问:这段时间你好像特别忙,一直在鲜花掌声簇拥中。是不是有些累?会不会担心迷失?

  冷:实话实说,很多时候我是忘了累。五一前到北京参加全国劳模表彰,我觉得,这是青杠坝最庄严的时刻。回到贵阳,省委赵克志书记对我说:“你要好好搞,我明年继续来看望你们。”我觉得,这是对青杠坝的期待。

  一个连省委书记、省长都关注到的人,要说心里没有一点压力那绝对是假的。但我又在想,如果能把获得的政治荣誉转换成发展的动力和资源,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比如说,我这个村支书干得还不错,想见领导可能就方便些,提的意见和建议也更容易受到重视。前一段,我们想办一家劳务公司,县里知道了就很支持。但是,如果你穷得叮当响,灰头土脸,又有谁愿意见你呢?

  问:青杠坝发展到今天,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

  冷:一是有规划;二是调结构;三是集体经济;四是民主管理。没有这四点,我们不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集体经济是大家最感兴趣的话题。现在80%以上的村是“空壳村”,他们没有体会,集体经济的壮大能带来多么大的能量。集体经济壮大了,村干部才有话语权、决策权。手里没有钱,你拿什么搞基础设施?老百姓一看,你不搞摊派就能把事办好,怎么不拥护你?

  问:你觉得,青杠坝的模式可以被复制吗?

  冷:要说模式,每个地方情况不同,走的路子也千差万别。就青杠坝而言,其实是三次转型把我们推到了三个高度上。

  第一次转型,是从种植传统作物到种植大蒜、西瓜等经济作物,使青杠坝走出了贫穷;第二次转型,是从种植业到养殖业,使青杠坝走向富裕。现在正在搞第三次转型,从种养业到企业模式,将使青杠坝实现腾飞。

  我们正上马一个食品加工厂,虽然只投了200万元,但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老干妈”不就是靠加工辣椒成了百亿级大企业?她陶华碧(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公司董事长——记者注)不也是个凡人?引人才,抓技术,搞管理,做营销,我们也想这么做。

  我们不刻意创造模式,只能让实践、让群众、让历史对我们做出评判。

  “山旮旯里的青杠坝没有资源,要是再没有点精气神,怎么可能发展?”

  新闻背景从省委书记到父老乡亲,青杠坝承载的期待跨越千山——

  问:发展中有没有碰到过阻力?

  冷:当然有。

  比如,我们建村级公墓区的探索,没要国家一分钱投入,我们自己完成征地、基建和运转,然后适当收取一些费用。有关部门就认为这不符合政策。

  赵克志书记知道后为我们撑腰。他说,这是改革的成果,我们要支持他们;这是首创的精神,我们要关心他们。这对我们是最大的鼓励。

  问:有人说,上面的资金支撑着青杠坝?

  冷:我从不习惯向上面要钱。

  我跟我们的县委书记说,一个村向你要5万块,你很轻松,可全县528个村都向你要5万块,你就得承担2000多万,你拿得了吗?前两天,市财政局和县财政局的领导到青杠坝调研,他们对我讲,你们和我们财政部门的沟通太少了。

  自己不去造血,老想让别人“包养”你,小康了也不光荣,最后还会死掉。所以,青杠坝精神就是“不等不靠、克难攻坚、团结和谐、始终如一”。你想想,山旮旯里的青杠坝,没有资源,要是再没有点精气神,怎么可能发展起来?

  问:这算不算一点个人英雄主义呢?(笑)

  冷:你想这么理解也行。青杠坝的发展过程里,没有招过商,引过资。其他老板能做的事,我为什么不能自己做?! 

  我们发展经果林,村民的土地流转给集体,集体安排本村的能人带着种。每亩三、四百的租金,村民得了;再让村民套种些花生、辣椒什么的矮秆作物,集体又有一笔收入。就业的是村民,分红的也是村民。

  当然,我们不是搞“闭关锁国”,而是最大限度地开掘自身潜力。

  “青杠坝的贫困太深了,如果再没有一个好的班子,这里的百姓就太无辜了”

  新闻背景从每早6:30起床到每晚10:00回家,冷朝刚的脚步未曾停歇——

  问:再往前走,会不会比较难了?

  冷:现在的情况,全村耕地510亩,种植的空间已经不大。养殖现在有两个小区,最多还能再发展两个。

  青杠坝的发展,受土地制约,受水的制约厉害,必须走出青杠坝发展青杠坝。

  下一步,我们要到其他村去办企业,到其他地方去搞开发,真正实现青杠坝“突围”。

  问:你自己富起来没有?

  冷:要看这个账怎么算。

  我1992年就开了小卖部,每天拉50包肥料,当天卖完,还兼卖百货,兼做粮食收购,收猪。我想说的是,20年前我能致富,今天想搞好我自己家这点事,应该不算难事。

  但是,如果全村都贫困,你自己再有钱,晚上能睡好觉吗?

  我们青杠坝,过去贫困太深了。这里的生存条件十分不好,土地贫瘠,又没水。我总在想,如果再没有一个好的村级班子,没有一个好的支部书记,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就太无辜了。

  问:作为村支书,你担心青杠坝落入“一时绚烂终归于平淡”的怪圈吗?

  冷:一些地方的小康村、明星村,有昙花一现、星光陨落的教训。说实话,“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忐忑我也有。

  青杠坝不能一天冷一天热,要保持天天有温度,天天有光照,作为带头人就必须过得硬。有文化,但处事不公平、不公开,不行;有头脑,但没奉献、没担当,也不行;有魄力,但不讲法、不懂政策,更不行。

  我常想,全国只要有20%的村支书是真正为了这个大家庭去谋事,我们的农村就可能发展得更快。拿思南而言,全县528个村,不说20%了,如果有5%,就会有30个村成为新型的发展主体。

发表回复